摘要: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演员马兰的消息了,从幕前退居幕后,和余秋雨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演员马兰的消息了,从幕前退居幕后,和余秋雨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2012年马兰在上海的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直在为戏剧工作奔波。
还记得那一年马兰登上春晚的舞台,甚至成为无数人心里的不老女神。
1962年,她出生在安徽太湖县一个艺术家庭,爸妈都跟黄梅戏打交道。
爸爸搞舞台美术设计,妈妈是剧团里的演员。
小马兰从记事儿起,就跟着妈妈学唱腔,可谁知,从她四岁开始,一切都变了。
爸爸因为历史问题挨批斗,全家像被风吹散的落叶。爸妈为了护着孩子的心灵,把马兰和哥哥姐姐们送去乡下亲戚家寄住。
乡下日子苦,冬天没棉袄,夏天蚊子叮得满身包,可马兰没哭闹,她偷偷练嗓子,哼着《天仙配》,觉得那声音能把苦都唱飞。
13岁那年她咬牙背着个破布包,考进安徽省艺术学校。
学校里,王少舫和潘璟琍这些黄梅戏大腕儿教她,教她怎么用眼神讲故事,怎么让嗓子像丝绸一样滑。
刚进校马兰胖乎乎的,自卑得不敢抬头,别人演小姐公主,她只能给人家搬凳子。
1980年马兰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直奔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没两年她就跟团去香港演《女驸马》。
台上她一袭红裙,唱腔甜得像蜜,冯素珍那股子机灵劲儿,全给唱活了。
香港观众掌声如雷,从此“五朵金花”名号响彻海内外,马兰成了头牌。
1982年杨洁导演找她演86版《西游记》里的唐僧母亲殷温娇。
戏份就三分钟,没一句台词,抛绣球那段,她站在楼头,风吹起裙角,眼神里满是少女的娇羞和命运的无奈。
剧组为她包机接送,片酬高达2万,那可是当时六小龄童的十倍!
结果这三分钟成了经典,观众到现在还记得那抹温婉的影子。
事业如日中天,马兰的脚步没停,1984年登上春晚舞台,她唱《女驸马选段》,全国观众跟着哼。
同年她和黄新德搭档演《风尘女画家》,张玉良那角色,硬是拿下演出一等奖。
莎翁剧改编的《无事生非》,让她摘下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的帽子稳稳戴上。
1988年电视剧《严凤英》播出,她演那个传奇女人,拿下金鹰奖最佳女演员和飞天奖最佳女主角。
1989年《罗帕记》让她成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十佳第一,还当上全国先进工作者。
《遥指杏花村》又双叒叕拿飞天奖二等奖,短短十年,马兰从乡下丫头,到囊括舞台剧和电视剧全国最高奖的唯一一人,被人叫“当代东方艺术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马兰的艺术路,本该越走越宽,却在1990年代初遇上瓶颈。
信息来源剧院新戏少,机会给年轻人,她这个“头牌”忽然没戏唱。
马兰自己没多抱怨,她心里清楚,戏曲这行,唱得再好,也得看天时地利人和。
就在这时候,一本书,像命中注定的桥段,敲开了她另一扇门。
有人送马兰一本《艺术创造工程》,作者正是余秋雨。
她翻开第一眼就迷了,文字如刀刻般锋利,又柔软得像江南烟雨。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早年家境清寒,文革时下乡插队,1963年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毕业后,他选择教书写书,39岁破格成中国最年轻文科教授。
余秋雨的书,不光是学术,还带着文化大视野,让人读着读着,就想走出去看世界。
可那时候他的生活远没书里那么诗意。
第一任妻子李红二人相识于招生考场,李红上海姑娘,家境好,爸妈是老师和医生,她本想考上戏,却因背景落榜。
余秋雨主考,俩人聊着聊着,就聊出火花。
五年拉锯,李红顶住家里反对嫁给了他,婚后李红放弃演艺梦,当纺织女工,补贴家用。
1984年他们生下一个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小出租屋,日子虽然苦但很是幸福。
可好景不长,余秋雨肝炎复发丢了工作,家底薄如纸。
李红咬牙去深圳打工,一个人在外风里来雨里去,寄钱回家养家。
余秋雨在家带孩子,写书,日子像拉紧的弓弦,1980年代末两人渐行渐远。
1992年7月他们离婚,李红后来在采访里调侃余秋雨叫“余某人”,语气里藏着酸甜苦辣。
她没怨天尤人,女儿由李红抚养,长大后余秋雨偶尔探望,但那份愧疚,像书里没写完的章节,永远梗在心里。
马兰读余秋雨的书时他已离婚,马兰去上海演《遥指杏花村》,鼓起勇气打电话邀他来看戏。
余秋雨一口答应:“我有票,你要的话,给你几张。”谢幕时,马兰四处张望,一个中年男人健步上台:“嘿,马兰,我就是余秋雨!”
余秋雨早慕马兰的戏,马兰爱他的文,俩人聊艺术,聊人生,年龄差16岁,却像心理同步。
就这样他们结婚了,因为二人都不是普通人,在文艺界都有些名声,于是外界炸锅了!
老夫少妻?抛妻弃子?舆论如潮,马兰被扣“小三”帽子,余秋雨被骂“陈世美”。
结婚后马兰淡出舞台,有人误会是余秋雨“雪藏”她,其实不然。
2006年余秋雨在博客爆料:马兰在安徽剧院受不公压制,新戏不给她,机会全给新人。
剧院院长蒋建国回击:“她档案还在,每月发工资。”
真相扑朔,马兰也没过多纠缠,她选择跟夫君去上海,开启新章。
俩人定居闵行区,早上余秋雨写稿,马兰练书法;中午,手拉手去菜市场买菜,挑新鲜的青菜,边走边聊昨晚看的外国剧录像。
他们没孩子,这成了唯一遗憾,余秋雨说:
“一生无子女,将来财产全捐出去。人生是追求完美,追到手了,还给人间。”
在外俩人很是低调,网友偶遇他们逛街,余秋雨白发苍苍,马兰优雅如昔,手牵手。
有人拍到77岁余秋雨和61岁马兰街头散步,恩爱得让人羡慕。
退居幕后,马兰没闲着,2007年她赴美领“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纽约林肯中心颁奖,洛杉矶授“荣誉市民”。
她在哥伦比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讲中国传统戏剧,边讲边演,学生掌声不断。
2012年“马兰戏剧工作室”在闵行古美路成立,她当老板,办社区戏曲课,教大妈小媳妇唱黄梅,免费的。
工作室不光教戏,还办讲座、演出,辐射周边居民。
信息来源:
来源:微光的藏书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