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岁小伙突发大面积脑梗?没有三高,只因他常年做这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8:14 4

摘要:31岁,正是精力最旺盛的年纪。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小伙,没烟没酒,体检报告也一切“正常”,连“三高”都没有,怎么突然就瘫在了办公室地板上?抢救48小时后诊断明确——大面积脑梗死。

31岁,正是精力最旺盛的年纪。一个看起来健康的小伙,没烟没酒,体检报告也一切“正常”,连“三高”都没有,怎么突然就瘫在了办公室地板上?抢救48小时后诊断明确——大面积脑梗死

不信命,但命真不是靠“年轻”扛得住的。医生看多了这种猝不及防的突发,背后不是“运气不好”,而是长期忽视身体发出的微小信号。这位小伙子的问题,出在一个很多人正在做的动作——长时间久坐

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会要命。

这个病例,敲响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现实:不是只有老年人、三高患者才会脑梗,年轻人照样中招,而且越来越多。

脑梗,通俗讲就是脑子里的血管被堵了,血过不去,脑细胞憋死。小的梗塞可能只是手脚麻,大的梗塞半边瘫、语言障碍,严重的直接昏迷、死亡。而年轻人脑梗的特点,就是来得快、发得猛、容易忽视前兆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年纪大了自然会得”的病。但最近几年,发病趋势正在改写医学课本的数据。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35岁以下脑梗患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人群中的占比已上升至4.6%,且每年递增。这意味着,每20个脑梗患者中,有一个不到35岁

而在这群年轻患者中,一个非常刺眼的共性是:长期久坐、不动、作息紊乱、压力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高”。

我们回到这位31岁的小伙。他是个程序员,早九点坐下,常常凌晨一两点才关电脑。每天坐在椅子上的时间超过12小时,几乎不喝水,烟不抽,酒不碰,连外卖都点得清淡,但就是不动

久坐,这个听起来不痛不痒的习惯,其实是现代生活送给血管的一剂慢性毒药。

当你长时间坐着不动,下肢血液回流变慢,血液黏稠度上升,容易形成血栓。这颗血栓像个“定时炸弹”,一旦脱落,顺着血流漂到脑子里,就可能卡在脑动脉某个分支——脑梗就发生了。而年轻人血管弹性好,症状初期往往不明显,等发现时,已经是大面积梗死

别以为只有老人才会“血稠”。研究显示,连续坐着超过4小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就会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直线上升。如果再加上熬夜、焦虑、饮水少,血栓形成速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快

很多年轻人有一种“我还年轻,应该没事”的错觉。就像这位小伙,发病前几天其实已经出现了头晕、视线模糊、手指发麻这些“小毛病”,但他以为是“盯电脑太久”或者“没休息好”。

这些其实就是脑血流不足的信号,可惜被忽略了。

还有一点,容易被大家忽视——颈动脉斑块年轻化。很多年轻人检查时,已经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这就是血管里的“炸弹”。坐着不动、血流慢,斑块稳定性下降,一旦破裂,就是急性大事件。

2022年《中国动脉硬化性疾病防治白皮书》指出,25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内膜中厚度异常检出率高达27.9%。而这部分人中,超过一半没有任何明确不适。

你以为你坐着玩手机、打游戏、写代码,身体在休息,其实它正在默默“积压风险”。

脑梗并不是某一天突然来的,它是你每天坐出来的。那是不是只要动一动就能规避风险?也不是这么简单。

要避免年轻人脑梗,得从四个层面入手:

第一,别把“年轻”当护身符。年纪轻,不代表血管年轻。压力、熬夜、饮食结构、高糖高脂饮料、情绪波动,这些都会让血管“未老先衰”。血管内皮就像马路表面,长期被垃圾车碾压,不出坑才怪。

第二,坐着不是问题,久坐不动才是致命点。每坐一小时,建议起身走动5分钟,不是走去厕所,而是真走、动腿、甩臂、深呼吸。哪怕在办公室,原地拉伸、踮脚、弯腰都有效。

第三,警惕“血栓前状态”的身体信号。头晕、手麻、视线模糊、走路不稳、说话口齿不清,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不要轻视。这可能是“小中风”,是大梗前的“彩排”。

第四,查一次颈动脉彩超,看看你血管的“年龄”。这项检查非侵入、几十分钟,能直观看到是否有斑块、血流速度、内膜厚度,是预防脑卒中性价比极高的一项筛查。

很多人不愿意体检,因为“怕查出问题”。但问题不会因为你不查就不存在。真正的健康,是敢于面对可能的风险。

而有些人,明明已经体检出了“颈动脉斑块”,却觉得“反正没啥症状”,然后继续熬夜、久坐、吃炸鸡。这就像明知道火种在屋里,还非要点根烟。

还有一类人,特别危险,是“隐匿性高凝状态”,也就是体内血液天生容易形成血栓。这类人大多没有症状,甚至体检也查不出来,直到哪天突然脑梗、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才发现。这其中,有一部分跟遗传、慢性炎症、免疫性疾病有关。

如果家族里有脑梗、心梗病史,尤其是年轻时发病的亲属,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做凝血功能和相关基因检测

说到底,年轻不是资本,是责任。

你可以熬夜,但身体记账;你可以久坐,但血管会抗议;你可以无视体检,但风险从不缺席。

作为医生,我们最怕看到的不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脑梗,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突然倒在键盘前、沙发上、地铁口。不是因为没得救,而是因为来得太晚。

有时候,救命的不是药,是你愿不愿意起身走一圈。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玉平,刘晓光.中国卒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2):81-85.
[2]陈雪飞,李晓东.年轻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7):745-749.
[3]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白皮书(2022)[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2):1131-1138.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