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洼里村作为安驾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代表,积极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近日,记者深入洼里村“一块田”,直击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农机应用、乡村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洼里村作为安驾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代表,积极探索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近日,记者深入洼里村“一块田”,直击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农机应用、乡村道路建设升级现场,触摸田畴沃野的发展脉动。
初春的阳光洒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田野上,绿波翻涌的麦浪与规整如棋盘的农田交相辉映。大型智能播种机在田垄间铁臂穿梭,精准滴灌系统如银蛇游走,将晶莹水珠均匀播撒在嫩绿的秧苗根系。这片曾经沟壑纵横、靠天吃饭的旱地,如今已化作2800亩高标准农田的壮观图景。
截至当下,洼里村超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50亩,通过三年持续优化的智慧农业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年均节水量达21.3万立方米,粮食单产提升200斤/亩,新增产值突破200万元。从土壤改良到数字赋能,从节水灌溉到全程机械化,洼里村的农田变革生动诠释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义,让曾经的低产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高产稳产的“金土地”。
“零碎散”化作“一块田”
土地,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沿着沿河景观路前行,宽阔笔直的公路两旁,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向远处绵延,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壮美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洼里村党总支书记刘太钢站在新修的机耕道上,望着眼前绵延平整的麦田感慨万千:“三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巴掌田’‘补丁地’,310余块零碎田块被土埝分割,最窄处不足两米,联合收割机开进来得先拆轮胎。泥泞的田间小道每逢雨季便成了‘水泥路’,农资运输全靠人工肩挑背扛,灌溉时家家户户守着土渠守到半夜,水肥流失率高达43%。”
曾经,洼里村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洼里地水汪汪、水积田里心发慌、季季粮食都泡汤”。如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洼里村2850亩碎片化耕地被重新规划为11个标准化农田单元,块均面积由9亩多扩大到260亩左右,新增耕地面积近110亩,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集体经营、效益倍增的“高产田”。
一笔笔小账汇聚成大账,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正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变革。洼里村高标准农田项目交出亮眼答卷:土地碎片化率从83%降至1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1%,年均节本增效176万元。
“传统式”迈向“现代化”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高效化、智能化的农业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
在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只见智能自走式喷灌机伸展着64米臂架匀速前行,每小时作业面积达12亩;无人机沿着北斗定位航线低空盘旋,精准播撒的有机肥误差不超过3厘米。曾经需要48小时才能完成的灌溉周期,如今通过浅埋滴灌系统仅需8小时,节水率提升67%的同时,小麦亩均增产187公斤。
洼里村会计杨玉莲深有感触地说:“用工量由传统的每亩15个工时减少至3个工时,人工成本降低80%以上,机械费用从每亩325元降低为每亩265元,生产成本降低了,粮食产量却提高了。”
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们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业生产从“依赖经验”转向“依靠科技”,智能化、机械化成为洼里村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亮点。
“村里富”更要“村民富”
随着大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建设强农效应突出。
过去,洼里村的种植模式分散、低效,土地被分割成一块块小田地,机械化作业难以开展,灌溉排水也不畅,农民们辛辛苦苦忙活一年,收益却很有限。村民们回忆起以前的日子,连连摇头,那种“靠天吃饭”的无奈,仿佛还历历在目。
如今,洼里村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整合成“一块田”,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引入无人机巡检、物联网技术,打造无人农场和良种繁育基地,洼里村“一块田”亩均收益能突破1000元,仅此一项,集体每年可增收400余万元。村民们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本地的工业园区就近务工,赚取额外的工资。
以一户4口人、3.2亩耕地的家庭为例,过去自己耕种,年收益大概只有3600元左右。土地流转后,流转费收入就有2400元,同时,家里至少解放出2个劳动力,在园区务工,每人每年收入能达到3.6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家庭年收入轻松翻番,达到7万元以上,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洼里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种地轻松了,收入也高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粮安天下,地为粮基。未来,安驾庄镇必将蹄疾步稳,把每一寸耕地都建设成为丰收的沃土,确保粮食在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