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实践·衢州专栏③ | 发挥中医特长,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0:19 3

摘要:浙江省衢州市,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然而,这份通达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衢州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也让衢州市面临医疗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双

浙江省衢州市,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然而,这份通达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为衢州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也让衢州市面临医疗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双重虹吸”。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衢州市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全力推进医改工作?

中小卫开设“医改实践·衢州专栏”,邀请衢州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衢州市的医改思路,同时展现衢州医改各条线工作的经验与成果。

浙江省衢州市是一座拥有深厚中医底蕴的城市,曾涌现出刘光大、徐用宣、杨继洲、雷丰等名中医。2022年,衢州市成功获批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为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衢州市积极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势,锚定打造“四省边际中医药发展高地”的目标,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多措并举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政策引领,抓住重点强体系。衢州市印发《衢州市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衢州市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科学谋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药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不断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专项补助机制,2024年,市县两级财政为市县两级中医医院提供补助金额近3400万元;通过设立中医药管理处、成立衢州市中医药发展促进会、组建杨继洲针灸联盟等方法,完善中医药管理机制。

龙头带动,以点带面促发展。2021年,衢州市中医医院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增挂浙江中医药大学四省边际中医院,医院现代化管理、重点学科发展水平均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衢州市中医医院入选浙江省首批中医类别康复医师培训实践基地,针灸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名单,并成为浙江省优势专科联盟副组长单位,骨伤科入选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精准帮扶,提升能力强基层。2022年起,衢州市实施“百科帮扶”项目,全市各县(市、区)公立中医医院与浙江省大型中医医院建立紧密的学科帮扶协作关系,精准助力县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的发展。2023年,衢州市各县(市、区)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达二级及以上水平。2024年,县级中医医院加强对辖区中医药工作的统筹管理,成功打造14家四星级基层中医馆和一批规范化的中医阁,明显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目前,全市104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有中医馆,2024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中医饮片处方数达126.64万张,同比增长17.5%,处方金额达2.39亿元,同比增长20.1%。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可及性。近两年,衢州市按照浙江省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将“中医处方一件事”和“中药服务在线”等工作覆盖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各中医医院积极上线中医AI(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智能荐方、智能审方、智能煎药、智能质控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举例来说,柯城区共享中药房已为5万余人提供中医药服务,代配、代煎中药饮片近40万贴,代送2万余次,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得到大幅提升。

育才聚智

优化中医药人才生态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2022年,衢州市全面启动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计划,覆盖全市6个县(市、区),共有200余名中医人才完成协议签订,成为定向培养对象,且全部落实岗位编制。截至2024年底,全市每千人口中医类别医师数达0.69人;2021年,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衢州市部分公立医院叠加出台柔性引才、高层次人才等10余项举措,累计兑现人才政策补助1.3亿元,仅衢州市中医医院就新招引了硕士研究生74人,博士研究生6人。

学科建设成果斐然。2021年,衢州市聚焦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肾病等中医优势学科,全力打造中医品牌学科。2022年,衢州市拥有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5个,中医(中西医结合)市级重点学科4个。2024年,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再添3个浙江省县级中医药优势学科,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入选省中医药重点学科,针灸科入选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守正创新

传播中医药优秀文化

传承保护非遗项目。为了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在衢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22年,雷氏医学、叶氏中医儿科医技和廖氏蛇伤医术成功入选浙江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传承创新衢州雷氏医学“知时论证、辨体立法”外感病辨治体系,设立“时令门诊”。2024年,市中医医院创新设立衢州市养生学院,并创编“杨继洲经络九段锦”养生功法,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发展针灸名片。出台《加快推进“杨继洲针灸”传承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实施方案》,创新组建杨继洲针灸联盟,制定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指南,设立“杨继洲针灸传承创新基地”40余个,组织开展“人人会针灸”工作,大力推广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衢江区已高规格举办三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每年举办杨继洲针灸国家夏令营活动和杨继洲针灸国际传承班,先后建成杨继洲针灸博物馆、杨继洲针灸广场、杨继洲针灸文化园、杨继洲针灸特色街区;衢州市中医医院创新设计“杨针针”卡通形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升品牌亲和力与传播力,提高了社会认知度。

持续传播中医文化。常态化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基层活动,让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社区、机关。2024年,衢州市成功举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健康传播大会暨四省边际养生文化推进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落户衢州市,在新疆乌什举办中医针灸健康传播活动,“杨继洲针灸”成为中医药援疆的亮丽名片。打造中医药传承直播间,开设直播80余场次,多渠道、全方位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了衢州市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文:衢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科教处供稿

编辑:吴风港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1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