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拼命!得癌症还念着图纸,罗健夫太让人敬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3:30 3

摘要:这个即将离世的癌症患者,为何让医生在解剖时惊叹 “肿瘤比心脏还大”?这个核物理专业出身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在技术封锁的年代,让中国半导体设备实现自动化突破?​

1982 年 6 月 15 日黄昏,西安医学院的病房里,47 岁的罗健夫望着窗外晚霞。这位总在实验室通宵工作的科学家,生平第一次完整看完日落。

当弟弟为他刮胡子时,刀片轻触因消瘦而凸起的骨骼,他仍低声念叨着实验室抽屉里的图纸。

这个即将离世的癌症患者,为何让医生在解剖时惊叹 “肿瘤比心脏还大”?这个核物理专业出身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在技术封锁的年代,让中国半导体设备实现自动化突破?​

1969 年冬天,骊山脚下的会议室烟雾缭绕。当领导说出 “没有图形发生器,导弹研发就会卡壳” 时,34 岁的罗健夫放下茶杯:“国家需要,我就干。” 此时他的专业是原子核物理,与半导体设备相隔千里。​

罗健夫把铺盖搬进实验室,桌上堆着从图书馆借来的 200 多本专业书。同事发现,他宿舍的灯总是凌晨熄灭,清晨又亮起来。你能想象一个非专业人士,要在三年内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难度吗?​

为节省时间,他在公交车上啃公式,常坐过站又折返回去。一次加班后去厕所,竟边走边脱上衣准备睡觉,直到碰壁才惊觉走错地方。从西安到临潼的 35 公里夜路,他骑着自行车反复往返,车筐里总装着图纸和计算尺。​

1972 年春天,当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运转时,车间里爆发出掌声。这台 “土设备” 让半导体制版精度达到 0.1 毫米,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的导弹 “制图工具”。但罗健夫没歇多久,又盯上了第二代设备的研发。​

在妻子刘菊兰的记忆里,1968 年北京探亲的一个月,丈夫只陪她去过一次天安门。那天罗健夫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拍照时还在念叨超声压焊机的参数。这种对工作的投入,贯穿了他的一生。​

罗健夫的午餐常是两个馒头夹臭豆腐,衣服总是部队发的旧军装。全家计划添置衣物的钱,一次次被他换成专业书籍。1978 年出国学习时,他和同事省下 42% 的外汇上缴,连买面包都选最便宜的品种。​

你会用家人的置装费购买科研资料吗?罗健夫不仅这样做,还在获奖后把 3000 元奖金全交组织。当领导要提拔他时,他认真地说:“不当官能多做十年科研。” 这种选择,让同事们既敬佩又不解。​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第二代图形发生器获重大成果奖。但在申报材料上,罗健夫坚持不写自己的名字,把功劳全推给团队。这份对名利的淡然,藏着怎样的人生信念?​

1981 年 10 月,Ⅲ 型图形发生器研发进入关键期。同事发现罗健夫常捂住胸口,衬衫上隐约有血迹。他总说 “老毛病,没事”,直到咳血才被强行送医。确诊淋巴癌后,他问的第一句话是:“还能工作多久?”​

医生建议立即住院,罗健夫却坚持把手头图纸整理完。回家吃了碗面条,他又骑车赶回实验室。你能想象一个癌症患者,如何忍着剧痛完成技术攻关吗?住院后,他拒绝优先床位:“按病情排序,我是党员。”​

1982 年 5 月,罗健夫已极度虚弱。当同事来看他时,他用两小时口述了 Ⅲ 型设备的修改细节和可能遇到的难题。去世前一周,他还惦记着工作室笔记本里的公式。6 月 16 日,这位 47 岁的科学家停止了呼吸,枕边还放着未完成的图纸。​

罗健夫的遗体被捐献用于医学研究,葬礼上穿的是旧衬衣和发白棉毛裤。家人按他遗愿,用最便宜的骨灰盒。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在 771 所扎下了根。​

2009 年,罗健夫当选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24 年,771 所为他举行铜像揭幕仪式,年轻工程师们常来铜像前驻足。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就是学习他的事迹。​

如今图形发生器已被 CAD 技术取代,但 “国家需要,我就干” 的信念仍在传承。在航天报国的路上,罗健夫的精神像一盏灯,照亮着后来者的征程。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什么是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这位 “中国式的保尔” 虽然离去,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研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妨想想罗健夫在病痛中坚持的身影,或许就能找到前进的力量。​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