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早雪掀大唐危机,气候变冷致战乱灾荒,一步步让盛唐走向灭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3:54 2

摘要:很多人提起大唐衰落,第一反应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或是宦官专权这些明面上的乱局,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推倒这一切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居然是一场来得太早的雪。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大唐这个曾经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两的帝国,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巅峰跌下来的?

很多人提起大唐衰落,第一反应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或是宦官专权这些明面上的乱局,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推倒这一切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居然是一场来得太早的雪。

时间拉回到公元741年,长安城飘起了当年第一场雪,放在往常,长安的初雪至少要再等一个多月,可这年雪偏偏早来了38天。

当时唐玄宗和宫里宫外的人,也只当是冬天提前报到,没人往更深的地方想,他们不知道,这场雪其实是个信号。

自唐朝618年建国起,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暖湿气候,从这时候开始要转冷干了,而大唐的好运,也快跟着走到头了。

要聊清楚这场雪的影响,得先说说唐朝前期的“气候红利”。

那一百多年的暖湿天气,对农业社会来说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温度比现在高,雨水也充沛,庄稼长得好,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连农牧业界线都往北移了,能种地的地方多了,国家的经济底子自然厚。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四川的荔枝,那时候四川能大面积种荔枝,还能千里迢迢进贡到长安,要是气候冷一点,这事儿根本不可能。

甚至长安城里,冬天常有不下雪的年份,皇宫里还种着柑橘,要知道现在关中地区冬天冷得能到零下好几度,柑橘根本活不了。

还有梅花,安史之乱前,长安、华北甚至西北都随处可见,可后来气候转冷,到了北宋,北方人见了梅花都认不出来,王安石还专门写诗调侃,说北方人把梅花当成了杏花。

从公元650年到800年,唐朝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2℃,800年之后,气温一路往下掉,到了唐朝末年的880年,平均气温已经比现在低了0.6℃。

别小看这一两度的温差,对古代社会来说,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

北方草原上,因为天冷,草长得差,契丹、奚族这些游牧民族的牛羊没了草料,日子过不下去,只能频繁往南闯,抢大唐的边疆城镇。

也就是在这场早雪后的第二年,公元742年,40岁的安禄山被派去当东北边疆的平卢节度使,后来他能一步步坐大,跟这气候变冷引发的边疆乱局,其实脱不了干系。

气候转冷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边疆的游牧民族。

东汉初期王景治过黄河之后,这条“母亲河”安稳了700多年,可到了唐朝中期,随着气候转向冷湿,降水变多,黄河开始频繁泛滥。

黄河一泛滥,老百姓的田地被冲、房子被淹,只能背井离乡,朝廷也被折腾得够呛,又是赈灾又是修河堤,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国力一点点被耗空。

孟郊写过“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刘禹锡也叹过“九曲黄河万里沙”,字里行间都是当时黄河泛滥的惨烈。

这边黄河闹灾,那边蝗灾又跟着来了,安史之乱后,蝗灾一年比一年严重,蝗虫飞过,地里的庄稼全被啃光,老百姓没了活路,只能铤而走险。

就说庞勋起义吧,一开始只是桂林的八百个戍卒,因为超期服役回不了家,才闹起来的小兵变。

可等他们走到淮北,正好赶上当地连年蝗灾加水灾,老百姓活不下去,一下子就有六七万人跟着他们反了,队伍很快就扩到了二十万。

后来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也跟气候脱不了关系。

当时山东的郓州、曹州、濮州一带,靠近黄河,又是“河泛、滨湖、内涝”的地方,特别适合蝗虫繁殖,受灾最严重。

875年,王仙芝就是在蝗灾最狠的濮州举旗造反,黄巢大规模起事的878年,正好是唐僖宗时期蝗灾最严重的一年。

唐京西都统郑畋在讨伐黄巢的檄文里,直接说“近岁螟蝗作害,旱暵延灾,因令无赖之徒,遽起乱常”,把蝗灾当成了起义的直接诱因。

唐朝后期,因为气候变冷,还出了不少让人唏嘘的事儿。

唐德宗贞元年间,他觉得冬天实在太冷,干脆把老规矩“九月衣衫,十月始裘”改了,让大家提前一个月穿厚衣服。

还有犀牛,以前在北方挺常见的,可后来因为人类猎杀、森林减少,再加上气候变冷,中唐之后北方就见不到犀牛了。

东南亚的环王国专门给唐朝进献了一只犀牛,唐德宗特别喜欢,可这犀牛扛不住长安的冷。

796年十二月,长安下了场大雪,冷得竹子、柏树、柿树都冻死了不少,那只犀牛也没能活下来。

要知道,唐朝中前期中原还有大片竹林,朝廷专门设了“司竹监”管竹子,可到了北宋初期,北方竹子几乎没了,司竹监也被撤了。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王朝的兴衰,怎么能怪气候呢?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才是关键吧?

这话没说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廷赈灾不力,这些都是大唐衰落的重要原因。

但气候这个“隐形推手”,作用也不能忽视。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靠天吃饭,气候稍微变一变,农业、边疆、民生都会受影响。

大唐本来就有一堆内部矛盾,气候变冷就像往烈火里浇了桶油,把所有问题都激化了。

安禄山能在边疆坐大,离不开气候引发的边疆动荡,老百姓会跟着造反,也是因为气候灾荒让他们没了活路。

站在今天看大唐的这段历史,真的会觉得感慨。

一场早来的雪,居然能引发一连串反应,把一个盛极一时的帝国拖入衰落。

这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大自然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小觑,哪怕是微小的气候变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可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我们科技发达了,不用再“靠天吃饭”,但气候变化对生态、对社会的影响,依然需要我们警惕。

尊重自然规律,做好应对准备,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