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二十二年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从四十三岁至颍州到六十五岁归颍定居,欧阳修在颍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因此对颍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晚年致仕后,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下了纪游写景的组词《采桑子十首》。
《采桑子》宋·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在宋代词史上,欧阳修是积极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造就了他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他的歌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这首词,以素净之笔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声寂交融的湖山暮色图:花坞蘋汀间光影婆娑,十顷波平处舟影自横,菱歌渐远而鸥鹭无声,仿佛整个西湖都沉浸于一种微醺的静谧之中。
词人没有悲秋的感伤,唯有对自然之美的深情凝望。不事雕琢,却自成空灵悠远之境。千载之下,词中那一抹斜阳、一池碧水、一缕渐杳的菱歌,依然在时光中轻轻荡漾,以其不朽的清丽与宁静,温柔地抚慰着每一个向往诗意栖居的灵魂。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
“残霞夕照”是天将晚未晚,日落而未落尽的时候。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歌咏过“夕阳无限好”这一转瞬即逝的黄金时刻。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用的是浓重的色彩。在这里欧阳修没有直接写景物的美,而是说“霞”已“残”,足见此时已经没有“熔金”、“合璧”那样绚丽的色彩了。
“花坞”四周高起的花圃。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苹汀”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亦称“大萍”、“田字草”。汀,水边的平地。
词人认为这个时候的西湖是“好”的,那么为什么好呢?这“好”并非来自对辉煌的留恋,而是源于对“花坞蘋汀”的静观——花木掩映的土丘与浮萍遍布的沙洲,在夕照中呈现出柔和的轮廓。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十顷波平”正是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写的“无声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镜,而且这“镜面”浩渺无边。
“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词人将“渡”改成“岸”,从字面上看是说此处无渡口,自然也就不会有渡人了。
然而,词人的意思并非如此,而是说明“舟自横”是由于当日的游湖活动结束了。这“无人”而“自横”的舟,更加衬托出此刻“野岸”的幽静沉寂。
词的上阕一切景物好像都不带有感情,其实,词人在这里借这些元素之景,来排遣他那幽寂的情怀的。“情寓景中,神游象外”(《诗法萃编》)只是写来不着痕迹而已。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
下片写“月上”之后的“景”与“情”。这几句写在明月下词人坐在岸旁的凉亭之内乘凉,清风徐来,送来阵阵荷香,水面微风吹醒了人的酒意。
“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悬在西南方向。是“朔月”,《后汉书·马融传》“月朔西陂”。
“月上浮云散”勾出了一个月移云飞的画面,在浮云飞散之后就是一个夜空万里,清澈如洗的境界。
“上”与“散”这两个动词互相呼应,使天上的月与云由“静”转“动”。“轩槛”指出词人所处之地是在凉亭之内。“凉生”写夜风送爽。这里把主人公引入画面,写出人物的感觉。
词作上片写的是“夕照”,下片写的是“月上”,表现了时间推移变化——从晚到夜,词人一直在流连山水。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莲芰”即莲花。芰,菱。“水面风来”既送来了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词作直到最后才明确表示“此中有人”。
这个人吃醉了酒,西湖的轩槛内只剩下他一个人。就这样长时间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曾任颍州知州,退休后又在此卜居的欧阳修,并没有像王维那样“晚年唯静好,万事卜关心”(《酬张少府》),这位颍州西湖的“旧主人”,怀着无限的深情,奏出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采桑子》清歌。
来源:出水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