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随着天气转凉,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发生。9月22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第23场“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介绍秋季健康与疾病防治知识。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随着天气转凉,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发生。9月22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第23场“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介绍秋季健康与疾病防治知识。
提升自身防御能力是关键
“寒冷干燥的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同时,干燥环境使气道分泌物变得黏稠,不易排出,这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科诊疗中心主任医师贾新华说,“中医认为,秋属燥金,主收敛,其气通于肺,秋天干燥的气候最容易损伤肺脏,出现干咳、咽痒、鼻燥等症状;冬属寒水,主收藏,冬季寒冷的气候最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使得人体抵御外部邪气的能力下降,给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创造了机会。”
贾新华介绍,常见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和咽炎等疾病的发生,既与环境因素有关,更与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密切相关。
因此,个人应当注重防寒保暖,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并维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在饮食调理方面,应当多食用具有润肺生津、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蜂蜜、萝卜、杏仁等,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材煲汤煮水。要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厚味的食物,以避免助燥生热。
起居方面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使人体阴阳平衡;运动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较为和缓的项目,既可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耗伤津液;此外,经常按揉风池、大椎、肺俞、足三里等穴位,或者进行艾灸,都能起到扶助正气、固护卫表的作用。
专家教你识别哮喘
哮喘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随着天气转凉,更容易触发过敏反应,如何识别哮喘呢?
“典型的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比如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眼痒、流泪等。”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王连忠说,急性发作时患者会感到明显的呼吸困难,肺部能听到喘鸣音,严重时说话都会很费力,需要坐位喘息。
除了典型哮喘之外,还有不典型哮喘一定要警惕。比如: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胸闷变异性哮喘;还有症状不典型的隐匿性哮喘。所有哮喘的这些症状通常在夜间和晨起时发作和加重,到医院就诊可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指导。通常确诊哮喘需要进行肺功能测试,也可以进行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评估气道慢性炎症的严重程度,通过过敏原测试找到诱发哮喘的过敏原。
王连忠提醒,哮喘的预防措施主要有:避免接触过敏原;调整生活方式,戒烟并避免二手烟,适度运动增强肺功能;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避免饲养宠物和花草;外出时佩戴口罩;随身携带快速缓解药物,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等。
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进入秋冬季节,不少群众非常关注流感疫苗接种。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主任技师刘倜说:“根据我省流感监测情况,每年秋冬季是我省流感的高发季节,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6个月及以上且无禁忌症的人群,特别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6月龄至5岁儿童,以及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人员,建议结合自身健康状态积极接种。”
刘倜介绍,根据生产工艺不同,流感疫苗分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及以上人群接种;减毒活疫苗可用于3-17岁人群接种。接种流感疫苗后,通常需要2~4周才能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抗体一般可维持6-8个月。整个流行季内均可接种,建议最好在每年的9-10月份完成接种。
近几年,流感病原学监测显示国内主要流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和三价减毒活疫苗,就是针对上述3种流感病毒的。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就是在三价流感疫苗的基础上,增加了乙型Yamagata系流感病毒,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可根据需要接种。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格外小心
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秋季管理需格外细心。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庆博提醒,以下几个误区务必避免。
误区一:清晨过早进行剧烈锻炼。清晨是人体血压的自然高峰时段,加之气温较低,剧烈运动可能急剧增加心脏负担。所以晨练不宜过早,不宜过于剧烈。
误区二:盲目“贴秋膘”进补。传统的秋季进补可能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导致血脂升高、体重增加,反而不利于血压和血糖的控制。
误区三:忽视便秘问题。干燥气候易引起便秘,而用力排便会急剧升高腹压和颅内压,易引起心梗和脑出血。应多吃富含纤维的蔬果,适度运动,出现便秘应及时处理。
误区四:自行调整药物。季节交替时血压易波动,秋季天气变冷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有所升高,降压药物方案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擅自加量可能造成血压骤然下降,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引发心梗、脑梗危险。
维护心脑血管健康是老年人秋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周庆博还特别强调两个注意事项。
一个是保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秋季日照减少,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水平不足不仅影响钙质吸收,更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炎症等多种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天气晴好时多晒太阳是简单有效的补充方式。
另一个是坚持脑力活动和社交。积极的大脑活动和社交能有效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从而帮助稳定血压和心率,降低心血管系统压力。鼓励老年人多进行一些认知训练,如阅读、下棋、玩拼图等。
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自身状况,如出现胸闷、心悸、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等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悲秋”是有生理基础的
俗话说“伤春悲秋”。入秋后,许多人都会经历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和对事物失去兴趣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古代文学中被称为“悲秋”。“悲秋”现象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自我调节方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蔡平平说:“这种情感反应并非仅仅是心理上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生理基础。从中医角度看,人的情绪随应四季变化有不同的特点,秋天属金对应肺,肺气不足则易悲忧。”
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是一种以秋冬季节反复发作的抑郁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其典型表现包括过度睡眠、食欲增加以及严重的情绪低落。患者每年都会在同一季节出现相似的症状,并且随着季节更替而有所缓解。
区分正常情绪波动和季节性情感障碍,可观察症状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如果持续两周以上不见好转,建议及时就医。要评估生活功能是否受到影响,若发现工作效率下降、社交活动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轻度的情绪困扰,蔡平平介绍了几种自我调节方法。
一是注意调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二是增加户外活动。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或慢跑,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改善心情。适当增加日照时间有助于改善情绪。
三是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等,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
四是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