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AI 当苏格拉底用!我靠这个方法写出 10w+,年入 60 万的 3 个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9 17:01 1

摘要:AI来了,但你依然需要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你脑中设想的那种AI帮你总结书的大概,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不是读书,而是选书。

我一直认为,普通人的最小商业闭环(MBL,Minimum Business Loop)就是靠读书和写作创造财富。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你不光创造了自己的作品,还顺带赚到了钱。我想不到比读书写作成本更低的创富方式了。

AI时代,读书、写作和创富这三大框架依然不变,我们只需要微调(fine-tuning)即可。下面,我就来逐一分享。

1 读书

AI来了,但你依然需要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你脑中设想的那种AI帮你总结书的大概,告诉你这本书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不是读书,而是选书

就像很多人都买了各种平台的听书服务,听完一本书,就算你读完这本书了吗?不是的,它只是代表你知道了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如果你感兴趣,肯定要买回来细细研读的。

类似听书的这种服务,本质上是帮你节省时间,让你快速浏览书中的美景,让你在做家务、通勤的时候还能一心多用,同时不至于错过一些好书。

但这不能等同于读书。读书是有来有回的,是你在不断地跟作者交锋——同意他的观点,反驳他的观点,这种思想之间的交流碰撞才是读书最大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碰撞才能产生火花,而且两个重量越大的物体碰撞产生的火花就越大,但这放在以前是有难度的。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跟作者的思想,是有很大差距的——你可能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进而产生误解,进而和一些好书擦肩而过。

现在有了AI,我把它称为“大脑外挂”,相当于直接给你的大脑增加了无穷大的算力。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大杀器”,对于读书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前面我们说过,读书最好的方式是有来有回。有了AI,你就可以直接跟它对话了。碰到不理解的内容,直接问AI,它就会给你一个答案。但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这个答案你不一定就满意,你要做的,就是不断问AI,让AI不断解答你心中的疑惑,直到完全理解。

碰到书中不懂的内容就问AI,直至搞懂——这种读书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你问人,人就会烦:要么是你问的次数太多,要么是觉得你问的问题太傻。

但AI没有感情,它是一台只会认你为主人的机器。你不用害怕被它嘲笑,它只会全心全意地、不知疲倦地为你服务。你上哪去找这么好的老师?

苏格拉底为什么能成为一流的哲学家?因为他一直在做“启发式对话”。他每天上街就是跟人聊天,通过不断提问,找出话语中的矛盾,从而让人开悟。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不光那个人获得了启发,苏格拉底自身也收获了不少。

而AI,就是你身边的苏格拉底。你只有不断向AI提问,心智才能成长。

这是读书方式的改变,更进一步,阅读的内容也有变化。

现在每年都会出版几十万种图书,这就导致,你读到“烂书”的几率变大了;如果你平常读的书不多,那这个几率就更大了。以致于很多人现在害怕读到烂书,索性干脆不读了——我不读书,自然就不会读到烂书——可也读不到好书了。

好在AI出现了,有了前面AI帮你选书,跟你对话的铺垫,你阅读的类型应该从畅销转向经典

之前我们总说,经典就是那些你知道它好,但是却永远不会读的书。为什么?因为不好懂嘛。但经典传承这么久,里面必然有它固有的智慧是你没有发现的。

有了AI,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AI的推理能力是极强的,你不需要什么提示词,你只需要不断向它提问,总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越是经典的书越要读,越是难懂的书越要读,它们不光让你获得智慧,还增加了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像我之前说的,AI给了你阅读这些书的勇气和底气。

这才是AI时代真正的红利,但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

2 写作

以前有人说你写得像AI,你觉得他在骂你;现在有人说你写得像AI,其实他在夸你。

现在的推理大模型,不光是在公文写作、创意小说等领域有好的表现,更是在遣词造句、文采风格方面大放异彩。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把自己之前写的任何文章喂给AI,让它帮你润色一下。马上你就会发现,AI比你写得强多了,不光有很多角度你想不到,更有很多例子举得恰到好处,很多隐喻用得精妙绝伦。

但是,正如AI不能替代你读书一样,AI也无法代替你的写作。你可以把文章交给AI修改,但要是全权授予它处理,它只会让你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

少了的那点东西,就是“人味”。AI的文章固然精彩,但你要读多了,发现格式化也挺严重。如果人人都让AI写,你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如果周围都是机器人,那你当人自然会脱颖而出;如果周围都是AI写的文章,哪怕它写得再好,都不如一个真人写的文章让你觉得情真意切。

所以,当下的写作,你依然可以追求美;只不过,你得有自己的风格——不管是什么风格,你得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

写作是门手艺,是手艺你就得练。怎么练?只能多读、多写。

读书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回事,是分不开的。前面说你要阅读经典和难书,读得多了,你思考得就深了;思考得深了,你写出来的内容就跟别人不一样了。

你看,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读书上。读而不写是空想,写而不读是空谈。读写一体,天下无敌。

写作没什么技法,你可以模仿,最后必然超越。AI时代的写作,已经不需要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文章,需要的是能抵达大脑深处的高阶认知。

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如果你在写的时候能思考如何写得更深,那就是思考的思考,也就是元写作

当然,写得更深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即便有深度的东西不容易理解,但越是大师,越会在这方面努力,尽量让外行人也能看懂内行话。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师,因为“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哪怕最后我们成不了大师,起码已经走在了前面。

如果你能想到这一层,就是思考的思考的思考,也是元元写作

你依然可以往上迭代,层数越高,你的认知也越高,你就越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这是我对写作的思考,会形成我的风格,那么你呢,你对写作有什么思考,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格?答案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心中。

3 创富

如果你完成了前面读书和写作的飞轮,那财富自然会追随你而来。不管什么时代,好作品的数量永远是少的。而现在,大量由AI制作的内容向每一个人喷涌袭来,如果你依旧没有好作品,甚至没有作品,那你的辨识度会大幅下降,你在市场上的“价格”也会大幅下降。

你想要赚到钱,就要给别人提供好内容。如果你的内容不够好,别人自然会想:那我为什么不用AI呢?AI既免费又方便,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会产生“幻觉”——胡编乱造一些语句。尽管如此,AI已经能在很多领域满足你的内容需求。

以前我们用“学富五车”来比喻一个人知识渊博,而现在,单纯地比拼知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AI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像某个字读什么,某道题怎么解,某个东西是什么等等这种硬性知识,AI比谁都答得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软性知识——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你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也就是说,如果你还在提供硬性知识,类似于科普、“十万个为什么”这种,未来是很难赚到钱了。人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或者说,是获得知识的感觉

这也是很多人对知识付费的误解之处。虽然叫“知识付费”,可你付费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服务”。你期待的,是希望能从知识中,获取新的认知。

《资治通鉴》就放在那,永久免费,可你自己能看得懂吗?即便能看懂内容,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吗?即便了解,那你又知道作者哪里写错了吗?

知识并不值钱,但如果有人帮你解读知识,能让你更好理解,那就很值钱。直接贩卖知识是一阶创富,售卖知识的解读是二阶创富

但这并不稀奇,现在大量的知识付费,其实就处在“二阶创富”的阶段。

由于AI的冲击,对知识的解读也即将变成红海,因为AI能提供的角度和深度远比你想象的还要多和深。

你需要做的,是三阶创富——整合所有对知识的解读,建立统一的系统,形成统一的认知。

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有误解,以为就是开一些不同专业的基础课就完事了,但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本专业的都没学明白,哪有力气学其它专业的?

真正的通识教育,是通过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通识的目的是形成认知,而不是广泛涉猎。

只要你多用AI,现在成为通才也不是什么难事。当然“通才”也不是你的目的,你的目的是通过不同领域的学习,建立自己的独特认知。

这就是三阶创富,这才是你真正值钱的地方。

知识付费(其实是知识服务),付费的就是认知。你的认知越独特,赚到的财富就越多。

这只是三阶创富,那四阶、五阶呢?留给你自己思考。

总之,物以稀为贵,这是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道理。

好,以上就是我在当下这个AI蓬勃发展的时代,对阅读、写作和创富的思考,希望对你有启发。

来源:招财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