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芯片巨头结盟!英伟达50亿投英特尔,技术垄断中国该如何破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1:47 1

摘要:如今风水轮流转,英特尔不仅接受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还主动敞开x86架构的大门,两家巨头联手开发数据中心和PC产品。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二十多年前,英特尔面对英伟达的收购请求,还带着行业老大哥的傲慢拒绝。

如今风水轮流转,英特尔不仅接受英伟达50亿美元入股,还主动敞开x86架构的大门,两家巨头联手开发数据中心和PC产品。

消息落地当天,Arm股价暴跌超8%,AMD股价也跌了5%,全球芯片产业的格局,瞬间被这波操作搅得暗流涌动。

要理清这场联盟的逻辑,得先看懂两家公司的软肋与野心。

英特尔是x86架构CPU的绝对霸主,PC市场份额常年稳定在70%以上,数据中心市场也曾占据半壁江山。

但近几年它明显力不从心,10纳米工艺研发卡了整整5年,等2020年终于量产时,台积电已经摸到了5纳米的门槛。

数据中心市场更惨,AMD靠着Zen架构系列CPU,把英特尔的份额从90%压到了60%,连亚马逊、微软这些大客户都开始批量采购AMD芯片。

再看英伟达,靠着AI浪潮一路开挂,GPU在AI训练领域的份额超过80%,几乎所有顶尖AI模型的训练都离不开它的A100、H100芯片。

可英伟达有个致命短板,它的生态基本局限在GPU领域,想往PC和传统数据中心市场延伸时,总被x86架构卡脖子。

要知道,全球90%以上的服务器和PC,都是基于x86架构开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全是量身定制,英伟达的GPU就算性能再强,没了x86CPU的适配,也很难打入这些市场。

这次合作,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换,英伟达掏出50亿,不只是单纯投资,更关键的是拿到了英特尔x86架构的深度授权。

以后英伟达的GPU可以和英特尔的CPU实现硬件级协同,比如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里,两者能共享内存、减少数据延迟,AI算力的效率能提升30%以上。

对英特尔来说,这笔钱能缓解它每年超200亿美元研发投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借助英伟达的AI技术,它能给客户提供CPU+GPU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比如给云服务商定制包含AI算力的服务器,这正是AMD目前做不到的。

不过这场联盟也不是铁板一块,暗藏的矛盾随时可能爆发。

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简直是水火不容,英特尔从创立起就信奉垂直整合,从架构设计到芯片制造,再到软件优化,都想自己说了算,连工厂里的光刻机都要定制化。

而英伟达走的是生态开放路线,靠着CUDA软件平台,吸引了数百万开发者,甚至愿意把GPU技术授权给其他芯片公司。

要是双方在技术协同上达不成一致,比如英特尔不愿开放x86的底层接口,或者英伟达不想让GPU适配英特尔的低端CPU,联盟随时可能翻车。

从整个产业来看,这场联盟本质上是美企在加固技术垄断壁垒,现在全球芯片产业的核心环节,几乎都被美企或美国盟友掌控。

先进制程方面,台积电和三星的3纳米工艺,要靠美国应用材料的刻蚀机、LamResearch的沉积设备。

架构设计上,x86被英特尔、AMD垄断,Arm虽然总部在英国,但核心技术团队和专利授权都受美国监管。

AI算法更不用说,谷歌、OpenAI的大模型,基本都跑在英伟达的GPU上,它们通过联盟整合资源,就是为了把技术门槛抬得更高,让其他国家的企业连模仿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美国去年出台的芯片法案,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能在华扩大先进产能,本质上就是怕中国芯片企业学到核心技术。

要是中国想破局,这时候中国就不能再走单点突破的老路,得换个巧劲。

中国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和软件开发者,要是能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围绕自主架构搭建生态,就能慢慢打破x86的垄断。

比如龙芯的LoongArch架构,已经适配了麒麟操作系统、WPS办公软件,甚至能运行工业设计软件CAD。

阿里、腾讯也在尝试把部分服务器换成龙芯或飞腾芯片,虽然初期会遇到兼容性问题,比如有些数据库运行速度变慢,但通过优化软件代码,性能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

这种硬件+软件的协同,比单纯砸钱研发芯片更有效。

产业链协同也很关键,芯片研发不是一家企业的战斗,需要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全链条配合。

中国可以借鉴台积电的模式,由政府牵头建共享研发平台,比如上海的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聚集了中芯国际、华虹、长电科技等企业,共同攻克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技术。

之前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就是靠这个平台整合资源,用了三年就实现量产,比单独研发快了两年。

这种协同模式,能把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40%以上,还能避免重复投入——比如不用每家企业都买昂贵的光刻机,平台共享就行。

当然,破局之路肯定充满坎坷,美国去年又升级了技术封锁,不仅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的芯片,连用于制造芯片的EDA软件、关键材料都管得更严。

但这种封锁也倒逼中国企业加快自主研发,之前中国在EDA软件领域几乎全靠进口,现在华大九天的模拟电路EDA软件,已经能满足28纳米工艺的设计需求。

虽然和美国Synopsys还有差距,但至少不用再卡脖子。

只要中国芯片企业能找准方向,在生态、新兴领域和产业链协同上持续发力,总有一天能打破垄断。

毕竟芯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靠联盟,而是靠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充足的研发投入,更有一批愿意扎根芯片产业的工程师,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不再受限于人。

来源:ho侯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