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城,深深浅浅的胡同宛如城市脉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曾经,这里是百姓生活的烟火之所,见证过岁月变迁。如今,城市更新下的这里正焕发着崭新的魅力,成为人们了解北京缘起的必经地。胜日寻芳,漫步在牛街烂缦胡同,或是琉璃厂附近大安澜营胡同,让我们在
在西城,深深浅浅的胡同宛如城市脉络,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曾经,这里是百姓生活的烟火之所,见证过岁月变迁。如今,城市更新下的这里正焕发着崭新的魅力,成为人们了解北京缘起的必经地。胜日寻芳,漫步在牛街烂缦胡同,或是琉璃厂附近大安澜营胡同,让我们在体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探知“艺术范儿”的别样西城。
93号院博物馆文化墙上印有“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安澜山外艺术中心氛围感十足
融合潮流元素的非遗手工作品
北京繁星戏剧村是一个藏在四合院里的“百老汇”艺术空间
烂缦胡同街边小店矗立着冬奥吉祥物“冰墩墩”
鲁迅博物馆上新“鲁迅生平陈列”展
赵春香微妙艺术馆主理人向游客介绍兔爷的由来
墨韵寻踪 在博物馆邂逅文学艺术
在新街口街道阜成门内北街的胡同尽头,藏着一个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历经近4个月的升级改造后,这里于近日重新开放。记者重走博物馆,重温“鲁迅生平陈列”展,在感受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风骨的同时,再次将胡同里的“文艺青年圣地”探个究竟。
穿过南门走进鲁迅博物馆,鲁迅雕像映入眼帘,园中樱花、海棠、丁香盎然盛放,靠着东墙的紫藤萝如瀑布般垂下,引得年轻女孩们纷纷驻足打卡。前面便是“鲁迅生平陈列”展厅,全展以时间为轴,通过文物、图片、影像等,系统展示鲁迅的文学成就、思想发展及社会活动。虽是工作日,展厅游客量依旧不少,夏女士和女儿正在鲁迅书桌的“早”字前仔细端详,“原来这就是那个著名的‘早’字啊!之前只是听说,今天终于见到了。”夏女士感叹道,“一听说博物馆重新开馆,我便迫不及待地带女儿过来了。鲁迅生平陈列展升级改造后,观展体验更优质、服务也更加人性化。”
“此次展厅升级,增设了新风系统,展柜全部更换为高透光低反射玻璃,微环境监控兼顾文物鉴赏与安全保护,为展览展示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姜异新介绍,展览中替换了此前展出的一些复制件,新增86件(套)文物原件,一级文物占比36%,尤为珍贵。
据悉,1925年4月5日,鲁迅在日记中记下:“云松阁来种树,计紫、白丁香各二,碧桃一,花椒、刺梅、榆梅各二,青杨三。”今年,由鲁迅先生亲手种下的丁香、黄刺玫迎来一百岁生日。它们蓓蕾深藏,笑倚春风,为京城花事更添盛景。值得期待的是,博物馆全新打造的观景区域——“鲁迅文学花园”将在4月下旬与观众见面,文学与艺术在此绚烂碰撞。
细数藏在西城胡同里的博物馆,位于广内街道长椿街9号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也是很多人的“心头爱”。当前,馆内共有士聚宣南、斯文在兹、先忧天下等5个展厅,展馆在用精美图文展示宣南文化的同时,还嵌入了许多数字交互设备,观众可一边浏览宣南文化历史,一边通过互动穿越到那个充满“风声、雨声、读书声”的璀璨时代。
有意思的是,宣南文化博物馆里的“镜子空间”也与鲁迅有着亲密互动。在这里,空间以镜面和光影为媒,用“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形状大小不一的词条增强纵深感,为观众营造出“穿越时空”的艺术视觉效果,成为众多文艺青年的必游之地。
春和景明,不妨携三五好友,触摸胡同肌理,感受文人风骨,领略宣南之美。
文化脉动 在非遗传承中感受时间艺术
青砖灰瓦间,一缕陶泥香。走进天桥街道赵锥子胡同,赵春香微妙艺术馆的大门后藏着一方治愈天地。砖木结构的传统院落里,Q版兔儿爷与紫藤花影相映成趣,上百件软陶作品在窗棂间讲述着新老对话的故事。
艺术家、市民、游客,参观、拍照、参与美育课程……如今,这处小而美的艺术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创始人赵春香和主理人杨思求是一对母女。二人以软陶艺术为媒介,引导大家在静心凝神的手作过程中,感受美好、创造美好。给学员上课时,身着藏青中式服装的杨思求指尖翻飞,陶泥在她手中幻化成流动的诗行。先是拿出一块软陶,放在手心里暖一会儿,随后反复揉搓、对折成条。“这个过程叫‘炼土’,能充分释放软陶的延展性,‘炼’好了,即便拉成很细的长条也不会轻易断掉。”杨思求说道。
制作过程中,屋里静得出奇,学员们用手中软陶勾勒心中所想,缓解压力与焦虑。“大城市,生活节奏快,人和人很容易疏远。改变不了大环境,我就营造一个松弛的小天地。”杨思求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桥人,杨思求逐渐将“社区基因”注入艺术实践。以社区艺术馆的形式丰富当地的“文化土壤”,滋养居民生活。“胡同里的人情味,院落里这些建筑和人文要素,跟软陶艺术结合起来,显得特别美妙,这是天桥独有的基因和气质。艺术让我和这片热土结缘,烟火气让我融入这里,与街区共生。”
最近几年,这座小小的艺术馆用软陶疗愈着南来北往的人,而赵锥子胡同,则用特有的宁静与烟火气,让赵春香和杨思求找到了归属感。
从赵锥子胡同向西北步行1.5公里,另一家小微非遗体验馆伫立在铁树斜街胡同——“93号院博物馆”(以下简称“93号院”)。小院约200平方米,精致复古的木质风格装修,在胡同里显得毫不违和。一进展馆,墙面上印着的两行白底大字“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引人注目,一旁则是93号院的logo,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驻足拍照。
2013年,作为文化引入项目,“93号院”创始人蔺熠和他的团队租下了这座腾退民居,用于举办线下非遗展览。之所以选址这里开展文化体验探索,就是被周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深吸引。距离93号院不远的铁树斜街101号院,就是梅兰芳先生出生的地方,而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则是谭鑫培先生的故居。
2018年,“93号院”引入非遗手工体验,用互动体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随着一众非遗传承人将面塑、脸谱等非遗技艺开发成线下课程,消费者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受年轻人喜爱,也经常有外国游客来此探访。去年年末,“93号院”完成了扩建,利用周边腾退公房的空间增加了一家经营日咖夜酒的小店。每逢周三傍晚,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的学术沙龙都在这里定期举行。二者巧妙的混搭,也让老宅焕发着年轻活力。
如今每逢传统节日,“93号院”都会举办相应文化活动,且面向附近居民、全部游客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旅行团来此预约非遗体验课程,来这里找寻老北京印迹。
当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在此有机交融,古旧院落中正焕发出创意活力,为胡同发展、城市更新带来勃勃生机。
方寸乾坤 在一方小院欣赏空间艺术
在琉璃厂附近,顺着大安澜营胡同寻进院落深处,在安澜山外艺术中心便可看到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展。满墙的敦煌和克孜尔壁画瞬间抓住所有人的目光,展台上几瓶五颜六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十分引人注目。“这些就是泥版画的所用原料,它们经过研磨,再与媒介剂混合,才能作为颜料上色使用。”安澜山外艺术中心策展人吴艳向大家展示道。
安澜山外艺术中心是由腾退公房改建的咖啡馆和艺术空间,吴艳向记者展示了去年春天空间改造前的照片——破败的院落,墙面斑驳。“如今的四合院,门脸处是一间咖啡馆,两侧厢房里开了茶室和艺术普及课堂,穿过院子则是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展。有很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跟我们学习泥版画制作、书法等传统技艺。”吴艳说,四合院虽面积不大,但游走其中移步换景,方寸之间皆是乾坤。
王秀宇是小院运营方著宿雅集城市更新负责人,对于琉璃厂南街区域的老城更新,他颇有发言权,“我们利用胡同空间尝试打造一种新文化、新艺术和新产业,最终形成集观展、非遗技艺体验、茶吧、餐吧为一体的生态闭环。”王秀宇说,“山外有青山,此处是安澜”,这是“安澜山外”名称的由来,也是他的初心,“希望这个艺术空间能让大家在喧闹的城市中慢下脚步,找到一种富有自然野趣的松弛生活。”
与安澜山外的淳朴宁静不同,北京繁星戏剧村——这个藏在四合院里的“百老汇”艺术空间,以“传统空间现代表达、小众艺术大众传播”为核心,成为西城胡同不可或缺的艺术地标。
下午6点,喜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结束了北京繁星戏剧村今日场,有些观众意犹未尽,兴冲冲跑到院中的“戏外书店”搜罗起了相关书籍,还有些观众趁着暮色,在门口的红色“今日有囍”装置艺术前打起了卡。19岁的小罗是一名编导专业的大二学生,也是繁星戏剧村的忠实粉丝。“今天的《显微镜下的大明》质量非常高,有笑点有泪点,观众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小罗谈道,一年前,她在胡同City Walk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戏剧村,其独立新潮艺术氛围一下就吸引了她。小罗平均每个月就要到访一次,看看有没有新剧上演,四合院有没有新变化。
据了解,繁星戏剧村的前身为北京市电影器材厂,2009年转型为中小剧场群,如今已成为集戏剧创作、演出、文创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文化体验园。戏剧村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可容纳近千名观众。其空间设计融合传统古建围合布局与现代装置艺术,既保留历史肌理,又为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演体验。
近年来,随着西城区城市更新综合成效逐步显现,更多“艺术范儿”的胡同院落正成为融合老城区市井生活与潮流文化空间的示范样板,也让胡同漫游有了更绵长的艺术韵味。相关负责人介绍,空间改造有初心、有韵味,才能带动更多年轻血液关注城市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城市建设不断蓄力。
潮流织锦 在街巷中寻访美学艺术
4月初的烂缦胡同,青砖灰瓦间玉兰与海棠次第绽放。而比春花更引人驻足的,是那些藏身胡同深处的文创、潮流小店——它们或承载美食风味或融合现代设计,将“艺术范儿”悄然织入老城的肌理。
记者跟随居民于大爷的脚步从北口步行进这条300余米的胡同,可以看到左右两家网红餐饮店,“缦乐烘焙”和“瓦煲奶茶”门外坐满了市民游客,或谈论工作,或围坐一圈谈天说地。继续往南走,老人忽然在72号院旁停了下来——去年那家私房院儿,如今变成了一间通透的玻璃房子,橱窗内摆着几十件色彩斑斓的各类文创产品。他眯起眼瞅了瞅招牌:“这‘原创小店’是个啥营生?”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烂缦胡同里已不鲜见。近几年,胡同周边就新增了几十家艺术空间与潮流店铺。这些镶嵌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新业态,正用创意画笔为老胡同描摹出鲜活的当代表情。
推开工作室的朱红色大门,市民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大型赛事特许产品以及大IP衍生产品,包括北京冬奥会的“冰墩墩”、2025年亚冬会的“滨滨”“妮妮”、成都大运会的“蓉宝”、国民IP“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小物件。据了解,元隆雅图是一家国内杰出的创新型整合营销服务机构,北京冬奥会爆火的吉祥物“冰墩墩”,就是该公司的爆款产品。
“今年2月,我们把老院子修缮一新,工作室的文创办公区与展示区相互融合,感兴趣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店长孙欢介绍,最近工作室推出了多款含有街区元素的冰箱贴,一经上线供不应求。其中一款“百年诗香”特别吸引记者,冰箱贴上紫色的丁香花周身环绕着悯忠阁,背后还拓印着四行诗词,仿佛在诉说着法源寺的千年故事。
“我们希望在胡同更新中,引进高品质的文化类和创意类业态,既能保持辖区古香古色的文化韵味,又能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为整个社区更新和居住环境改善带来整体提升。”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党委书记李刚告诉记者。
如今,胡同里的热门打卡地不止这一处。105号院旁有一个“网红鸽舍”,只见一排排的鸽舍整齐摆放,鸽舍外面黄蓝相间的玻璃幕墙上,还写有胡适的现代诗《鸽子》。历史街区更新中,社区将居民原本简陋的鸽子窝升级为鸽舍,既美化了环境,也留住了历史记忆,胡同传统风貌得以激活。
走至胡同南侧,“十千·时迁·食仟”咖啡店装潢雅致,店内环境温馨,这里不仅售卖不同风味的饮品,也有美味的蛋糕。而店内提供的纸巾还是手绘的烂缦胡同“地图”,别有一番风味。
穿行于烂缦胡同,更多“小而美”的空间令人流连。这些空间无一例外遵循着“微更新”逻辑:不拆老墙、不赶原居民,而是将新业态“编织”进原有社区。正如“紫砂文玩”所在的杂院里,北屋住着两名白领,西厢房仍是于大爷的居所。午后,年轻人帮老人调试智能手机,老人则教他腌制咸菜——“艺术范儿”不是入侵者,而是共生者。
记者张怡飒 邰绍峰文 姜灏摄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