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谢Trace的DISC JOKER提供场地,广州,东山口。)这几年,对于文科的唱衰在就业环境、AI发展等加持下,愈发强烈。我一边思考着自己的职业困境,一边也想到,对于此时此刻的文科新生,面对这样“文科无用论”的讨论环境,TA们要如何走进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这
这几年,对于文科的唱衰在就业环境、AI发展等加持下,愈发强烈。我一边思考着自己的职业困境,一边也想到,对于此时此刻的文科新生,面对这样“文科无用论”的讨论环境,TA们要如何走进接下来的大学生活?
这期节目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我们从“文科无用论”开始,聊起了当下的大学教育。无论是文科还是大学教育,都是极大的话题,而在这期讨论里,我们更多是从滕威老师的观察和感受入手,去看现在大学生的选择,以及教育改革、AI发展下,她作为大学老师所要面临的新处境。
滕老师真诚、犀利的分享,让我完全没有感觉到三个多小时的录制时间已过去。我舍不得删减,但滕老师说还是要考虑播客的一般时长,所以我保留了一半,但仍然是超长的一期。
真心希望你能耐心听完,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也欢迎你在小宇宙搜索《回南天BackToSouth》,在本期节目下面给我们留言。
——回南天·夏阿怪
播客观点精选
滕威老师说......
1高考作文写作反映出的大部分孩子写作水平的下降,其实是思维能力的退化,视野的窄化和审美经验的稀薄。
2某种假嗨、空洞的情怀表达在孩子们的作文中很常见。
3应试教育阶段没有培养孩子们提问探索的习惯,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仍然按照之前的惯性学习,很难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研究。
4在读大学是为了就业的逻辑下,大学变成高中生活的延续,甚至高三暑假就开始补高数、英语。大学不再是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兴趣、建立亲密关系的青春岁月,大学是另一个从零开始的丛林时刻。
5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只能在二次元空间发展。小红书等社媒成为大学必备神器。
6那些有观点、有情怀、有学问、会讲课的老师不一定受学生欢迎,“活少分高”的老师成为学生必选。
7大学真正的课堂学习时间可能只有两年半,绩点是王道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首选性价比高的课。所谓大学学业规划,就是在教如何计算性价比。
8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吃尽时代黑利,不是他们想把大学生活过成这样,每天当士兵每天都突击,真的很累。
9我们把他们生在这个时代,很抱歉;我们要求他们不随波逐流,但我们又没能力兜底或托举,那我们就没权利指责他们在大学里急功近利。
10既然这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懂《百年孤独》的人,那我就没办法请求所有学生必须跟我一样学习并热爱《百年孤独》。所以我现在也只能按需为学生提供培养服务。
11人生不是跑步,不是活在跑到终点的那一刻,而是活在奔向终点的每一步,如果每一步都踉踉跄跄、腰酸腿疼那么艰难,那就算某一阶段跑了第一又怎样?下一阶段不是第一的话,之前的胜利就没意义了吗?
12今天的教育似乎不允许人生留白,全部要填满。孩子们像陀螺一样,别人不抽也要自己抽自己。所谓惯性使然,但什么力量造成了这种惯性呢?
13我作为一个老师的无力感让我自己感觉很失败,因为我的心疼、我的理解甚至我的抱怨都没有什么用。
14现在孩子一出问题就归罪原生家庭。都是亲爹亲妈亲孩子,能有多少刻意的压抑和盘剥呢?我们是第一次做父母,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酷烈的时代,孩子们没有出路,我们也没有方案。互相指责于事无补。
15家长们被各种批判:你严加管教,他们说你过度压榨;你放任自由,他们说你不负责任;你情绪稳定,他们说你不能共情;你跟孩子一样焦虑崩溃,他们说你情绪不稳定。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甩给原生家庭背锅。
16孩子们苦读十二年,考上所谓“好大学”,但我们在这样的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提供的教育配得上他们那些年的拼搏吗?
17标准化、精细化的课堂管理对于人文学科的伤害,让老师像机器一样复读统一的教材,老师的审美经验、人生阅历、知识谱系以及独家观点受到抑制,这样的工业化课堂培养出来的文科学生在AI面前有什么胜算?
18大学教学管理好像大厂品控,步步留痕存档,一切以用户满意为标准。老师求生欲变强,隐匿个性、思想和观点,只求自保。
19我感觉我工作的第二个十年是在一个新的时代教书,人文课堂变得以教材为中心,以表格为中心,与人文性相悖的工具理性却贯穿人文学科的教学。
20师生之间不是知识传承,思想碰撞,而是一起得高分,老师得教学评估高分,学生得考试高分。四年下来,成绩单看上去很美,但没教出/学到真东西。
21大学人文学科如果继续这样管理,其实跟取消了差不多。
22我在自己的课堂坚持分享自己的文学经验、读书心得、文学史观察以及理论思考,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在今天是不是负责任,因为我没能帮助学生好好背会教材内容,以便在考试中普遍得高分。
23不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产生对大学的幻灭感,是我的职业道德之一。
24他们说AI好,AI和资本结合,要工业升级换代,AI能拯救全球经济、政治危机,他们怎么忽悠都行,但我就一个问题,就是AI这么厉害,AI能不能替我活?人类已经把自己生命让渡给各种各样的技术,我们还不停下来。当我们把全部都让渡给工具,那干脆AI就是主体吧,我就做它的附属品算了。别光说这个不用我干、那个不用我干,都AI帮我干,干脆让它帮我活吧,我不活了。
25人类不是没见过技术进步,技术一直在进步,但是什么能让所谓的技术的发展有一个刹车装置,我觉得是人文思想。如果我们丧失了自我批判和反省,丧失了历史意识,技术推进就没有了刹车装置,我们可能就朝着一个可怕的未知一路狂奔。
26我们人文学科一方面以“刹车装置”自居,但另外一方面我们成为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帮闲,也培养不出来有批判思想的人。那我觉得这样的人文学科取消就取消吧。“法皇汉帝”,我们汉语言文学变成考编考公王牌专业,我们培养的目标变成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所有大学的校训不包含这个目标吧,所有人文学科院系没有一个把这个写在培养方案里吧,但社会的期许却是这么直接、功利的。
27所谓文科无用还是理科无用,其实不过是资源争夺的舆论战。抢人才、抢项目都是为了经费,不如把钱直接印在校徽上。社会资源的分配永远是极其当下和功利的,多数是先下手为强的逻辑。当资源日渐枯竭的时候,竞争就会进入白热化。文科无用不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说法而已。其实理科、工科很多也没用。
28每次技术升级都会甩下很多无用人口,以前这些无用人口会去殖民地开发所谓“新大陆”,但现在地球上没有什么地方给这些人抢掠了,可能只能安置到太空了。我们大概率是历史的升级换代中被甩掉的人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互相比谁更没用了,大家一起想想怎么办吧。这是人类的整体性危机,我们还是应该一起探寻一下其他的可能性。
29我们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也有成绩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但为什么我们那时候疯的少,因为毕竟那时候我们在大学里面对的还是人,不是人机,不是冷冰冰的规训。现在大学容错率越来越低了。
30AI虚拟人如果进课堂,会弄得我们老师站在讲台上,人不人鬼不鬼的。要么就全AI机器化算了,还搭配个人干什么呢。
31我们给孩子报志愿的时候都要先了解大学的历史,但现在你发现大学高度同质化。唯一的区别就是鄙视链上的位置不同。现在高考选专业大家经常要看各种数据,什么A+,几个院士几个长江,整的跟相亲角似的。但是这样选出来的专业也好人也好,能伴随一生吗?
32给大学新生的建议——
✧ 选你热爱的、读的进去的专业,既然什么专业都可能会失业,那还不如读一个自己喜欢的,至少曾经快乐过四年;另外在相对友好、自己可以接受的环境中会获得成长的动力,说不定会有未来的可能性。
✧ 一定要有朋友,拥抱亲密关系,聆听与倾诉非常重要。你的故事,我的故事,所有的故事连成片,就是我们的经验打开的时候。
一定要有在世界上背靠背可以信任的人,他们是你的出口,你可以打开你的内心;同时他们是你的入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我们也许无力改变大时代,但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小社群。喜欢的专业,真诚的朋友,有爱的氛围,这样我们就会始终有活下去的勇气和意义。
【互动方式】
欢迎收听《回南天BackToSouth》,一档在南方漫游的播客节目,试图保持某种闯入者的身份,深入南方的肌理,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这里的故事。
来源: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