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告界,品牌们为了博眼球、抢流量,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时候用力过猛,就容易踏入雷区,引发争议。
在广告界,品牌们为了博眼球、抢流量,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有时候用力过猛,就容易踏入雷区,引发争议。
比如汪氏蜜蜂园,一句“我们只是偷盗者,原料全是小蜜蜂酿造,没有科技糖浆”,本想模仿农夫山泉“大自然搬运工”的概念突出产品天然,却因“偷盗者”这个负面词汇,被网友吐槽“文案水平太拙劣”,这就好比东施效颦,不仅没学到精髓,还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还有蔚来旗下的乐道汽车,在清明期间推出“清明换电随时走”的广告,将严肃的传统节日与轻松的换电服务生硬关联,直接踩中了大众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敏感点,引发众怒,最后相关责任人被劝退。
而这次,认养一头牛也陷入了广告争议的漩涡。
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地铁、小区,它投放了一系列广告,什么“COWS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还有“跳槽吧!奶牛,听说你们场晒不到太阳?”
图源:微博
瞧这文案,就是把奶牛和职场招聘联系起来,要上演一出奶牛界的“职场风云”。
有人觉得这是对打工人的嘲讽,将奶牛的工作和打工人的工作相提并论,实在是让人心里不舒服;还有人质疑其是否涉嫌侵权BOSS直聘。
这一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认养一头牛,高调刷脸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认养一头牛广告的态度就像两个极端阵营在对峙。
先看这“COWS 直聘,找工作,直接跟老板哞!”,好家伙,直接照搬BOSS直聘的模式,把招聘主角换成了奶牛,虽说品牌方表示得到了BOSS直聘的许可,可这“借鉴”程度,难免让人觉得少了点原创的诚意。
图源:微博
一部分网友更是火力全开,坚决抵制。他们觉得认养一头牛这广告,就是在拿打工人的艰难处境开玩笑,毫无共情能力。
有网友吐槽,上班已经在苦苦支撑了,下班路上还要被广告调侃,这合适吗?
在他们眼中,这是对打工人的冒犯,认为品牌方不应该把打工人的自嘲当玩笑,将奶牛的工作与打工人的工作相提并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表现。
毕竟,谁愿意真的被叫事是“牛马”呢?
可另一部分网友却站出来力挺,认为这只是一个正常的广告创意表达,是大众过度解读了,品牌方本意是通过幽默的方式强调对奶牛的重视,就像企业重视人才一样,没必要上纲上线。
从媒体发起的投票就能看出这“两极分化”,超半数网友觉得“没感觉在嘲讽”,但也有三分之一多的网友认为“有点令人不适”。
图源:九派新闻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认养一头牛的这波广告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引发了话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让品牌再次成为了大众讨论的焦点。
从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突破2亿次就可见一斑,这波操作直接让品牌曝光度拉满,省了不少宣传费。
图源:微博
但这种成功是一把双刃剑。
品牌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当广告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反感,就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
在这个事件中,认养一头牛虽然获得了高曝光度,但也让一些消费者对其产生了负面印象。
所以,这广告在互联网上掀起的风浪,到底是成功的“水花”,还是失败的“漩涡”,还真不好说。
黑红也是红?
价值才是真“王牌”
在营销界,一直有“黑红也是红”的说法,认养一头牛这次的广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制造争议话题,品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曝光度,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关于它的讨论,这是很多品牌梦寐以求的“流量密码”。
但这种黑红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
就像椰树集团,多年来凭借着大胆、甚至被指低俗的广告营销,在“黑红”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从“我从小喝到大”的擦边广告语,到直播时让身着紧身衣的美女热舞展示产品,椰树集团的每一次营销都能引发轩然大波,收获大量关注。
图源:椰树集团抖音直播间
这些争议性的广告确实让椰树集团的知名度居高不下,即使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也始终有它的一席之地。
但同时,也让品牌贴上了“低俗”“土味”的标签,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这种黑红带来的流量就像是兴奋剂,能让品牌在短期内迅速“兴奋”起来,但长期来看,对品牌的健康发展可能会造成潜在的伤害。
如今的椰树已经“下车”了,其官方直播间已经超过7个月没有开播了。
一个成功的广告,应该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示产品的真实优势,而不是靠打擦边球来吸引眼球。
就拿之前火出圈的蜜雪冰城主题曲来说,“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简单的歌词,魔性的旋律,不仅传递出品牌轻松愉悦的生活态度,还让人一听就记住了品牌名,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金典推出的减碳有机纯牛奶,广告着重突出产品在减碳方面的努力,从牧场端到制造端,再到产品包装,全链路减碳,既展示了产品的独特优势,又符合当下环保的社会潮流,让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大大提升。
凭借走心的文案广告,如“愿十年后我还给你倒酒,愿十年后我们还是老友”,江小白直击年轻人的内心,将品牌与青春、友情等情感元素紧密相连,让消费者在看到广告的瞬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图源:江小白
它没有靠低俗噱头吸引眼球,而是用真诚的情感打动消费者,成功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闯出一片天,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品牌。
相比之下,认养一头牛的这则广告,没有突出产品的任何优势,反而因为不当的创意引发了大众的反感。
这样的广告,即使获得了高流量,也无法真正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无法建立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
13亿砸广告!
又一营销狂魔
深扒认养一头牛的发家史,活脱脱一本新消费品牌速成手册。
其推出的“认养模式”,把买牛奶包装成“牧场主体验”,实则让消费者变成分销员。
2023年,证监会对其发出“48连问”,重点关注其业务模式是否涉及传销或非法集资。面对质疑,认养一头牛在2023年4月关闭了相关小程序,逐渐与该模式进行切割。
图源:微博@雷达财经
从招股说明书的数据来看,认养一头牛在营销和研发上的投入存在天壤之别。
2019年,其销售费用为1.9亿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4.8亿元,2022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3.52亿元,三年半时间内,销售费用累计超过13亿元。
这钱花得那叫一个豪爽,各种广告铺天盖地,线上线下全面开花。
而同期的研发费用呢,仅750万元,2019年甚至是0元。
由于研发投入不足,认养一头牛的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纯牛奶、酸奶等传统品类,在奶粉、奶酪等细分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
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市场,产品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像伊利、蒙牛等老牌乳企,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推出各种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过度依赖营销驱动,虽然能在短期内让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销售额蹭蹭上涨,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产品质量问题频出,2023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抽检发现其一款酸奶菌落总数超标。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虚假宣传”“产品变质”的投诉超过200条,消费者的不满如潮水般涌来。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盈利能力也遭到质疑,营收虽然从2019年的8.65亿元增至2021年的25.66亿元,但净利润却从1.47亿元下滑至1.40亿元。
对于企业来说,创造价值永远是核心。
产品品质是价值的基础,只有把产品做好,消费者才会买账。
认养一头牛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品控上,提升牛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而不是一味地靠营销噱头吸引消费者。
就像农夫山泉,坚持水源地建厂,严格把控水质,用高品质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成为饮用水行业的巨头。
广告可以是糖衣炮弹,也可以是照妖镜。
商业世界终究会验证,真正的好故事,永远生长在产品的土壤里,而非飘在热搜的泡沫中。
来源:富鑫小哥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