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欧盟对外关系重心正转变。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欧盟与中国的外交和经贸互动增加,引起关注。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打压,欧洲寻求与中国在多领域“重新接触”,以增强战略灵活性。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欧盟对外关系重心正转变。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欧盟与中国的外交和经贸互动增加,引起关注。面对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打压,欧洲寻求与中国在多领域“重新接触”,以增强战略灵活性。
欧洲多位官员与智库人士已明确表示,当前的对华合作并不意味着“投奔中国”,而是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选择。正如一位欧洲高级官员坦言:“我们不会投入中国的怀抱,但如果现在不利用与中国的接触为欧洲争取更大利益,那我们就是傻瓜。
这番话直言不讳地反映出欧盟在应对全球不确定性时的理性与务实。另有欧盟官员补充道,欧中关系破冰并非出于情感因素,而是基于利益判断。
当前,欧洲从中美两国获得的实际利益都在收窄,欧盟必须更加主动地寻找合作突破口,提升战略自主性。
与此同时,英国《镜报》也观察到,欧洲大陆的外交视角正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在美国挥舞“对等关税”大棒的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拨通了中方的电话,批评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双方互动被外界解读为一次外交上的“和解播种”。
欧洲各国领导人也迅速跟进。例如,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不久前第三次访问中国,并呼吁欧盟“重新思考”对华政策;布鲁塞尔与北京也就有关中国电动汽车的价格承诺达成重新谈判意向。
这些举动不仅是欧盟对华政策层面的“解冻”,更释放出一种信号——欧洲正在主动评估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战略价值。不过,欧洲对中国的态度依然谨慎且复杂。
欧洲智库ECFR研究员阿莉恰·巴胡尔斯卡指出,当前的中欧谈判更像是一场“战略试探”,欧盟希望借此重新设定规则,例如中国在技术转让、产地要求等问题上的立场,试图提升欧洲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价值份额。这并非回到“过去常态”,而是推动一个新框架的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的一场关于欧中关系的研讨会上,欧洲学者普遍表达了对美国当前政治走向的担忧。
西班牙前外长冈萨雷斯直言,美国正朝向更加专断的体制迈进,而这将促使欧洲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与其他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关系。她强调,欧洲不应选择“替代关系”,而是建立一种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功能性强、具备操作性的合作关系。
在商界层面,中欧关系的变动也产生了直接反响。中国欧盟商会及中国德国商会等机构纷纷表示,美国加征关税的政策正深刻影响欧洲企业在华经营策略,许多企业已主动转向“扎根中国、深耕中国”的发展模式。
德国商会高层马铭博指出,德企长期以来已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应对外部冲击,但当前西方对自由贸易的限制,与德企核心利益相冲突,因此强化中欧合作已成为德方关注的重点。
欧洲试图在中美竞争加剧之际稳住自身的战略重心,特朗普发动全球贸易战,成为欧洲接近中国的外部推动力。
欧盟正通过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美国的压力,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大主动空间。欧洲若能把握当前关键节点,从共同挑战中探索战略合作机会,并以稳定政策推动务实成果落地,将为中欧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欧盟对华关系正处于从防御性转向建设性合作的过渡阶段。虽然对彼此的期待与条件尚存在差异,但从外交到产业层面的互动,均显示出双方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种趋势,不仅是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回应,也反映出欧盟在全球多极化格局中,日益增强的战略自主意识与外交成熟度。
来源:局势观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