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一盯着群里复制粘贴的文字,我突然冒了个想法,这玩意儿,能不能搞点不一样的,没想到就这一个念头,让我忙了三天,还意外搞出了人生第一个GitHub开源项目。
每天刷学习社群,满屏的“AI日报”“行业资讯”哗哗过,感觉看了不少东西,回头一想又啥都没记住。
那些大佬整理的文字,干货是多,但总缺了点能让人记住的劲儿。
周一盯着群里复制粘贴的文字,我突然冒了个想法,这玩意儿,能不能搞点不一样的,没想到就这一个念头,让我忙了三天,还意外搞出了人生第一个GitHub开源项目。
我本身是做前端开发的,把一堆文字做成网页,对我来说不算难事儿,说干就干,没一会儿网页版日报就弄好了。
但盯着屏幕我就傻了,总不能直接把网址丢群里吧?要是更离谱点把.html文件发进去,那体验也太差了,跟没弄一样。
本来想就这么凑合用,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纯属多此一举。
无奈之下,我又琢磨别的招,“要不把它转成图片?”这个想法一出来,我立马抓住了,图片看着直观,分享也方便。
可转念又想,光一张光秃秃的图,跟我自己截图有啥区别?还是没灵魂,盯着微信聊天窗口里各个社群的头像和名字,我突然来了灵感。
对啊,每个社群都不一样,我为啥不给它们做专属的日报卡片?加上社群头像、专属名称,再配一句响亮的Slogan。
这样一来,这张日报图片就有了归属感,社群里的人看到也会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日报”。
当第一张带“XX学习社群”字样的日报图片做出来时,我还真有点飘,本来快被我放弃的鸡肋想法,就这么变成了有意思的东西。
这一步虽然简单,但至少让日报从冰冷的文字堆里跳了出来,有了点“自己人”的感觉。
解决了分享的问题,新麻烦又冒出来了,日报里的内容太杂,AI、热点、娱乐的东西混在一起,想找个重点得翻半天。
很显然,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肯定不行,得让它看着更“聪明”点,我开始给工具加新功能,写了个简单的判断逻辑。
它能自动分析新闻里的关键词,给内容打上“AI前沿”“社会热点”这种标签,还能把新闻里提到的公司给挑出来。
这么一改,整个日报的结构立马清晰了,想看哪类内容直接找标签就行,信息读起来也顺多了。
但作为有点“强迫症”的前端,我看着所有社群都用一个样式的日报,又觉得不得劲,凭啥每个社群的日报都长得一样?我又给工具加了主题换肤功能。
红色显热情,适合活跃的社群,蓝色有科技感,配AI类社群正合适,绿色看着健康,养生社群用着就很搭,不同社群能选不同颜色,每天打开都有新鲜感。
搞完这些,我才算松了口气,这个日报生成器虽然看着花里胡哨,但已经不是摆设了。
它能给每个社群做专属标识,能自动整理内容,还能换样式,从“能用”真正变成了“好用”。
工具是好用了,但我每天还得手动去各个群里复制内容,再粘贴到工具里。
这活儿太蠢了,感觉自己跟个“CV工程师”似的,一点技术含量没有。
我就想,能不能让它自己去网上抓新闻,我开始研究怎么从媒体网站上抓内容,最后选了用XPath解析澎湃新闻、新华社这些官媒,怕给人家服务器造成压力,我还设了规矩,定时去抓,每次只抓最新的20条。
当程序第一次自己抓回新闻,自动分析、排版,最后生成一张精美的日报图片时,我那股兴奋劲儿根本压不住。
我终于不用再当“搬运工”,变成了“信息创造者”,我把工具打包成.exe文件,丢到朋友群里“炫耀”。
没想到大家反馈特别好,都说这玩意儿又酷又实用。
正沉浸在喜悦里呢,一个朋友问,“有没有Mac版的?”这一下把我问住了,我用的是Windows,没法直接打包成Mac能用的.app文件。
我开始查资料,发现能用GitHub的Action实现跨平台打包。
看到“GitHub”这三个字,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为啥不把这个项目开源呢?我一个人的想法和精力都有限,要是放到GitHub上,让更多人一起参与,说不定能搞出更多新东西。
大家可以加更多新闻源,开发新功能,甚至帮我找bug,我花了小半天时间,研究怎么把本地代码传到GitHub,怎么写像样的README.md文档。
当我敲完最后一行命令,看到我的项目(https://github.com/robinshen84/Daily-News)真的出现在GitHub上时,那种成就感是我之前从没体会过的。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能用的工具,再到开源项目,我只用了不到三天。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别觉得想法小就不值一提,先把它做出来,哪怕只是个简陋的版本,我做每一步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麻烦,分享、整理、手动复制,这些痛点推着我不断改。
而且有时候遇到的意外,比如朋友要Mac版,反而能帮你打开新的大门,这个项目还有很多能优化的地方,代码可能不够优雅,功能也不算复杂。
但没关系,我把它完成了,还分享了出去,这比追求完美却一直停在想法阶段强多了,对咱们做运营、做开发的人来说,把想法落地,哪怕只是一小步,也比啥都不做强。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