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速成成“哄睡大师”?失眠人群成焦点,睡眠疗愈行业乱象丛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09:21 1

摘要:晚上11点,悦铭的直播间准时响起手碟的空灵声音,瞬间涌入上万人观看。“这些人都是我哄睡的对象。”她已经坚持直播三年,只要有空,就会整夜演奏。据她观察,越来越多的人靠她的演奏入睡,甚至整晚不离直播间。

晚上11点,悦铭的直播间准时响起手碟的空灵声音,瞬间涌入上万人观看。“这些人都是我哄睡的对象。”她已经坚持直播三年,只要有空,就会整夜演奏。据她观察,越来越多的人靠她的演奏入睡,甚至整晚不离直播间。

手碟这种乐器声音接近自然频率,第一次听就很容易打动人心,也因此在“助眠圈”火了起来。悦铭的评论区常有人留言:“今天不播,我怎么睡?”“求你上线!”她这才意识到,原来“哄睡”已经从情绪慰藉变成了刚需。除了线上直播,她还在线下开设冥想课程,尝试更深入地帮助睡眠困难人群。

如今,像悦铭这样的“哄睡主播”不在少数。从线上陪伴到线下的颂钵、冥想、盐疗,各种助眠方式层出不穷,“睡个好觉”已成现代人心中奢侈的梦想。

在北京国贸的写字楼里,李红颖开了一家叫“吾观”的疗愈空间。她最火的项目是“城市午休助眠计划”,常常要提前几天预约。每天,她早早来到门店,准备香薰、睡垫和预热好的铜钵,为中午来休息的白领们服务。

她说,很多年轻人压力大得可怕,有位不到30岁的男孩,头发几乎掉光了,每天只能睡三四小时,还频繁夜醒。吃药、看医生都没用,只能另寻出路。这种情况在她的客人中并不少见——工作压力大、焦虑、无法入睡,成了都市白领的标配。

李红颖自己也是因为疫情期间店铺经营困难、压力过大,才转行进入疗愈行业。她发现,这个行业正逐渐“下沉”到二三线甚至县级城市,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开始学习颂钵、冥想等疗愈方式。

但与此同时,行业的乱象也在加剧。大量“速成大师”涌现——只花三天学个课程,就自称颂钵老师开始收徒、开课。培训费用普遍在4000元左右,但真正能靠这个吃饭的个人疗愈师却寥寥无几。“很多人以为敲响钵就行了,实际上专业的疗愈师不仅要懂声音频率,还得具备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专业人士张达直言,这类速成培训不但不靠谱,还可能带来反效果。

更离谱的是,一些“大师”还会打着“感冒敲钵法”“头痛敲钵法”的旗号,冒充“神医”,甚至混入“软色情”内容,用暧昧聊天吸引用户,这些都严重偏离了助眠的初衷。

“病急乱投医”是当前失眠人群的真实写照——有人花十几万购买所谓“包治好”的疗愈课程,结果毫无效果;还有人一次花四万多买了80节催眠课,到最后深夜依旧睡不着。

在北京,一家主打“漂浮疗法”的睡眠中心发现,前来咨询的失眠人群远超预期。但创始人张博宇坦言,很多人把“睡一觉就能好”的期待寄托在设备上,实际上心理、情绪才是根源,设备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长期研究自然音乐的陈志鹏认为,真正有效的疗愈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会“主动疗愈”,靠自己建立健康的作息和心理状态,而不是只靠外力。

为了规范混乱的市场,2025年7月,人社部正式将“睡眠健康管理师”列为新工种,由北大人民医院等权威机构推动。这意味着,未来睡眠管理将不再是“谁都能做”的灰色地带,而是逐步走向职业化、规范化。

专家指出,要真正提高助眠服务的科学性,必须建立一套从预防到康复的完整体系。比如张达正在尝试用医学量表对颂钵疗法进行长期跟踪评估;而像音昱这样的疗愈机构,也逐步引入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参与,提升专业性。

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专家鲁新华说得更直接:“一旦成为职业,就要有国家认证、有标准。”她也正在推动艺术疗愈行业的制度建设,帮助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摆脱对“速效”“神奇疗愈”的过度依赖。

结尾一句话:真正的好睡眠,不是靠神秘的外力,而是靠科学、长期、系统的疗愈方式,慢慢找回的身体节奏与内心安宁。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