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闽侯县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民生与文明的“共振点”,以“绣花针”的功夫精耕细作,从拆除占绿到文化植入,从管网改造到志愿服务,让一个个城市“微细胞”焕发新生机,书写出既有颜值更有温度的文明答卷。
废弃角落化作口袋公园
斑驳墙面变身“文明画廊”
空中“蜘蛛网”悄然入地
……
闽侯这些老旧小区改造
改出满满“幸福感”!
↓↓↓
视频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在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闽侯县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民生与文明的“共振点”,以“绣花针”的功夫精耕细作,从拆除占绿到文化植入,从管网改造到志愿服务,让一个个城市“微细胞”焕发新生机,书写出既有颜值更有温度的文明答卷。
焕新蝶变
“看客”变“主角”
“真没想到,旧楼还能住出新滋味!”作为甘蔗街道福龙新村的老住户,肖书锭在这里的20余年时光,见证了小区从“老旧”变“新颜”的全过程。福龙新村位于县城福寿路,居民住宅楼较多。因建成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管护,墙面破损、地面坑洼、无停车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区居民。
改变,从2021年开始。随着小区改造工作全面启动,一场“焕新行动”悄然铺开:楼栋墙壁重披“新衣”,清理整治空中线缆;道路完成“白改黑”升级,供水排水系统改造;公共车位从无到有,安防监控全面完善……桩桩件件的蜕变,让居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改造前楼栋墙壁破旧•福龙社区供图)
“以前摸黑上下楼总怕踩空,现在感应灯跟着脚步亮堂堂,楼下还新修了健身广场和儿童游乐区,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畅快!”自从小区里添置了健身器械和休闲座椅,每天早晚,肖书锭和老伴都要在小区里散步锻炼身体,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小区蝶变
不仅提升了“颜值”
更悄然唤醒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越来越多“老面孔”从观望者变身行动派
居民黄见华便是其中一员
由她牵头的“好邻居攀谈室”
如今成了小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福龙新村垃圾分类屋)
如今漫步福龙新村,路面平坦整洁,车辆有序停放,居民或休闲散步,或畅聊家常。“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我们工作更有底气和动力了!”福龙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烨说。
志愿服务
拉近“邻”距离
每月20号,是甘蔗街道三福小区雷打不动的“爱邻便民日”,也是居民心里最盼着下楼的热闹日子。这一天,小区广场摇身变成了“爱心市集”,志愿者带着工具“摆摊”,把义诊、义剪、修鞋、法律咨询等便利送到居民家门口。
(三福小区举办“爱邻便民日”•三福社区供图)
“现在的小区活动比赶集还热闹!我这下楼遛个弯就能测血压、聊天,还能参加小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和讲座,生活充实很多!”小区居民黄燕英说。
三福小区属老旧小区,大部分居民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且老年群体居多。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小区从2019年起,每月定期开展爱邻便民日志愿服务活动。“‘爱邻便民日’活动让小区焕发新生。如今,居民都更加积极地参与小区事务,共同为打造美丽家园而努力。”三福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文介绍。
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以及小区凝聚力的大幅提升
不仅得益于“爱邻便民日”的举办
更离不开小区环境从“硬件”
到“软件”的全方位焕新
(改造后的法治文化广场)
“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排水不畅,一下大雨楼道口就积水,非常影响出行。”提起小区改造前的模样,在这里住了30余年的居民林小英直摇头。而如今,看着脚下平整的沥青路面、宜人的绿化景观,她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好了,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也不用为雨天出行烦心了,小区环境越变越美,我们也越住越舒心。”
(小区为居民打造活动空间)
补种退化的草坪,见缝插绿;提升改造小区法治文化公园,新建一条文化长廊;改造、整修墙体屋面,打造多彩文化墙与美丽街巷……一系列“绣花功夫”,让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幸福落地
文明入万家
一个个老旧小区的“向新而生”,是闽侯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的真实写照,也是闽侯城市文明进步的有力见证。近年来,闽侯县锚定“惠民生、提品质”目标,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着重补齐民生短板,让老百姓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居民乐享小区新生活•三福社区供图)
2020年以来,闽侯县已完成甘蔗三福小区、福龙新村,上街镇美岐一号1期2期小区、青口千家花园等11个老旧小区项目改造,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包括道路改造、雨污分离、空中线路线缆整治、小区景观提升、小区文化创建、安防监控完善等,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创建和谐温馨的健康小区。
从“修修补补”的基础整治到“品质提升”的全域焕新,老旧小区改造不仅完成了物理空间的蝶变,更成为文明实践的鲜活课堂。闽侯县以民生为尺丈量城市文明厚度,让幸福在每寸改造空间里自然生长,让文明在百姓日常中落地生根。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李煜晗/文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李煜晗拍摄
编辑:黄子玲 李雯珺
校对:张翔 李雯珺
审核:王立强 吴昕
监制:谢永杰 庄高翔
进入主页后
来源:遇见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