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的脚步在“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中,将一半热烈一半清凉的秋天平分,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作者 韦远东
节气诵读·秋分
诵读人:卫欣
广播电视从业者,普通话一级甲等
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
时光的脚步在“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中,将一半热烈一半清凉的秋天平分,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
“秋分”都平分了什么呢?一是平分了昼夜。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昼夜都一样长,白天和黑夜的时长都是12个小时,此后逐渐日短夜长。二是平分了秋季。按照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正居于秋季90天的中间。三是平分了气候。“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是秋季的结束,而在时间上,“秋分”正处于立秋和霜降的中间,从这天开始,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寒凉。
秋分前后,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候,农民朋友习惯将其称之为“大秋”。据考证,我国很早就将“秋分”作为了耕种的标志,华北地区的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说的就是秋分是播种冬小麦的最佳时节,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是说江南地区这时也是栽种水稻的时候。
“秋是第二个春天,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花朵”。是的,草木染黄,叶落成花,在平分的秋色里,一半耕耘,一半收获。岁物丰成,美好恰如其分。
秋分三候
一候 雷始收声
二候 蛰虫坯户
三候 水始涸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二十四节气”中,“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半个月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古人将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对应。这是我们古人独有的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属于我们祖先的时间哲学,至今仍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 韦远东
一候 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发声,到了秋分时节,阳气渐消,阴气日盛,所以下雨时就不再打雷了。这也标志着暑气消退,寒秋开始。
作者 韦远东
二候 蛰虫坯户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开始准备冬眠了。
作者 韦远东
三候 水始涸
秋分十日后,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逐渐处于干涸状态。
秋分民俗
与节气相关的各种民俗,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秋分节气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祭月、粘雀子嘴等。
作者 韦远东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从周朝开始,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虽然现在中秋节的祭月习俗更为人所知,但秋分祭月的传统依然存在,人们会在这一天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等祭品,祭拜月神,祈求福佑。秋分祭月,体现了人们对天体的崇拜和对宇宙自然的敬畏。
作者 韦远东
粘雀子嘴
民间自古就有在秋分这天粘雀子嘴的习俗。秋分这天,人们会制作一些无馅的小汤圆,煮好后用细竹叉扦着置于田边地头,吸引鸟雀来吃,希望以此粘住它们的嘴巴,免得它们啄食庄稼。这一习俗表达了农耕时代人们对减少虫害,渴望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
韦远东,国家一级艺术创意设计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开办的微信公众号《远东漫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代正能量。代表作《雷锋——我们的榜样》(“雷锋精神”系列漫画)、《我们一起向未来》(“冬奥”系列漫画)、《致敬,逆行者》(“疫情防控”系列漫画)、《“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我们的节日”系列漫画)、《减肥是个高大上的事》(“生活幽默”系列漫画)等。
来源:中国商报河北记者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