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的意象长廊里,似乎永远回荡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萦绕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借中秋之月抒发的情愫,多离不开亲友团聚的温暖与别离的怅惘。然而,晚唐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却如一股清冽的秋风,跳出了“团圆”的窠臼
中秋的意象长廊里,似乎永远回荡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萦绕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借中秋之月抒发的情愫,多离不开亲友团聚的温暖与别离的怅惘。然而,晚唐诗人曹松的《中秋对月》,却如一股清冽的秋风,跳出了“团圆”的窠臼,以二十八个字,将中秋月色升华为超越时代的理想图腾,在乱世的尘埃中,照亮了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寻。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诗的开篇,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澄澈而辽阔的中秋图景。“秋三五”,简洁的三字点明了时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古人以数字代指日期,看似平淡,却暗含着时光流转的韵律,三与五相乘得十五,仿佛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在这一天达成了完美的平衡。而“无云世界”四字,更是将中秋夜的清朗写到了极致。试想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曹松或许正伫立在海边,抬头是万里无云的夜空,深蓝如洗,没有一丝杂质,仿佛被精心擦拭过的绸缎;低头是翻涌的海浪,带着咸湿的气息,与天际的微光交融,分不清哪里是海的尽头,哪里是天的伊始。
就在这样一片澄澈之中,“蟾盘”——这一古人对月亮最富诗意的别称,正从“海涯”缓缓升起。相较于“玉盘”,“蟾盘”二字多了几分神话的浪漫与生动。传说月中有蟾蜍,是嫦娥奔月后幻化而成的生灵,那轮圆月便似一只盛满清辉的玉盘,被蟾蜍静静托举着,从海天相接处浮上来。它不疾不徐,没有丝毫的张扬,却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它起初只是一抹淡淡的微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明亮、饱满,将清辉洒向海面,波光粼粼,仿佛为大海铺就了一条银色的道路。
“共看”二字,是这两句诗的点睛之笔。它没有限定看月的人群,没有描绘具体的场景,却让每个读到诗句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相依的恋人,在月光下握紧彼此的手,眼中满是柔情;或许是漂泊的游子,与陌生的旅伴并肩而立,借着月色慰藉心中的乡愁;或许是田间劳作了一天的农人,放下锄头,坐在田埂上,抬头望一眼天上的圆满,想起家中温好的米酒和妻儿的笑脸;又或许是戍边的将士,在边关的烽火台上,望着那轮与故乡同款的明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却也坚守着保家卫国的誓言。
曹松用“共看”二字,将个体的赏月体验升华为群体的情感共鸣。在这一刻,身份、地位、贫富都变得不再重要,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大家都共享着同一轮明月。这种“共”的浪漫,远比独自赏月的孤寂更具感染力,也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局限,展现出一种更为宏大的人文关怀。它告诉我们,中秋的意义,不仅仅是小家的团圆,更是千万人共享美好时光的共情,是一种跨越地域、阶层的精神联结。
如果说前两句诗是对中秋月色的写实描绘,那么后两句“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则是诗人思想的升华,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也是曹松超越时代理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两句诗中,曹松的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海涯与赏月之人,而是随着月光一同延伸,直到“天头天尽处”——那是天地的尽头,是常人视线无法触及的远方,是想象力所能抵达的最边缘。但他却无比笃定地写下“不曾私照一人家”,这短短的七个字,如同一声掷地有声的宣言,道出了月光的公平与无私。
这里的“私”字,用得极为精妙。它将月光人格化,赋予了月光人类的情感与道德准则。在曹松的眼中,月光就像一位公正无私的使者,不会因为谁家境殷实就多洒几分清辉,也不会因为谁穷困潦倒就吝啬一丝光亮。它平等地照在宫殿的琉璃瓦上,让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月色中更显庄严;它也平等地照在破庙的草席上,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带来一丝温暖;它照在归人的船帆上,为他们指引回家的方向;它也照在戍边将士的铠甲上,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夜晚。
这种公平,在晚唐的乱世中,显得尤为珍贵。曹松生活的时代,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权贵们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过着锦衣玉食、醉生梦死的生活;而底层的百姓,却在苛捐杂税与战乱的双重压迫下,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的不公如同一道深深的鸿沟,将人与人之间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曹松一生坎坷,早年多次应试不第,直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被称为“五老榜”之一。他亲眼目睹了乱世中的种种苦难与不公,心中充满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也对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充满了向往。
在中秋的月光下,曹松看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公平。月光不会被权力所左右,不会被财富所收买,它以一种绝对公平的姿态,洒向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公平,正是曹松心中最朴素也最坚定的理想。他借月光的“无私”,暗喻着对一个理想社会的期盼: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阳光与月光,平等地拥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
或许有人会说,月光本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所谓“公”与“私”,曹松不过是借景抒情,赋予了月光过多的主观色彩。但在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价值往往就在于其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曹松笔下的月光,早已超越了自然景物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理想的寄托。它代表着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曹松个人的理想,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向往。
从古代的“等贵贱,均贫富”,到近代的“天下为公”,再到如今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探索与追求从未停止。曹松在千年前借中秋月色所抒发的理想,穿越时空,依然能与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当我们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而努力时,当我们为了让每个劳动者都能获得合理的报酬而奋斗时,当我们为了让社会弱势群体能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而奔走时,我们所践行的,正是曹松笔下那“不曾私照一人家”的公平理想。
这首《中秋对月》在众多咏月名篇中显得有些冷门,这或许与曹松的名气有关。相较于李白、杜甫、苏轼等家喻户晓的诗人,曹松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的诗作大多描写乱世中的民生疾苦与个人感慨,语言朴实无华,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格律技巧,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中秋对月》便是如此,它没有刻意雕琢的意象,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只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深刻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份“平实”,让它在众多辞藻华丽、情感缠绵的咏月诗中显得不那么起眼,就像一颗被沙土掩盖的珍珠,需要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它的光芒。
来源:乘风破浪的老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