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制药企业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上海张江正式开工。作为中国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全新的ADC生产大楼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加速肿瘤创新疗法落地的关键动作之一。
近日,制药企业第一三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总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生产大楼项目,在上海张江正式开工。作为中国首批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产试点,全新的ADC生产大楼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加速肿瘤创新疗法落地的关键动作之一。
ADC新生产大楼开工奠基仪式
拥抱政策机遇 持续深化中国布局
上海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简化审批流程、整合创新资源等系列举措,为制药企业的创新技术落地与产能布局提供了全周期支持。
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表示,将积极拥抱政策机遇,深化布局中国市场,推进在中国的本土化。随着ADC新生产大楼的投入运营,企业将进口生物原料药逐步实现在中国本地生产制剂,从而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对中国患者供应药物的稳定性。
在谈及全球ADC技术转化为本地生产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ADC新生产楼将如何赋能本地产能,柏瀬裕人回答道:“目前,我们是以成品形式进口药品到中国市场。随着ADC新生产楼的投入运营,我们的目标是将进口生物原料药,在本地生产制剂。”
第一三共中国技术单元负责人、生产总部总经理刘蓉梅表示:“在将全球领先的ADC技术引入中国并实现本土化生产的过程中,我们有三项核心应对策略,例如总部支持、引进高端人才,以及与总部协同推进技术转移,确保核心工艺和质量标准顺利落地。”
以技术深度与生态协作构建护城河
关于在提升更多中国患者的可及性举措时,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给出了三个关键词:技术、速度、生态。
首先,技术层面上,该企业具备在ADC领域的技术核心竞争力。其次,速度上,新生产楼的建设极大加速了新药上市进程,本土化生产意味着我们的创新疗法能更早惠及中国患者。第三,合作和生态布局上,企业积极构建本土创新生态,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医院及行业伙伴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全周期患者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三共执行董事、全球技术单元负责人柏瀬裕人(中),中国总裁林美智雄(左)及中国技术单元负责人、生产总部总经理刘蓉梅(右)接受采访
制药企业的新角色与未来愿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要较2015年降低30%的目标。癌症作为最主要的慢性病之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战场。
林美智雄表示,中国研发团队已经全面参与第一三共集团多款创新DXd ADC药物及后续产品的临床开发,目前已经开展了大约30项临床研究。他说:“我们正在构建‘基础医疗药物+创新抗肿瘤药物’的双支撑格局。在肿瘤领域,以ADC药物为核心,快速推进关键产品的注册和商业化;同时,在基础医疗领域,加速差异化产品落地,全方位服务中国患者的健康需求。”
来源:白斑预防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