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
丹
桂
飘
香
鸣
秋
分
卧看牵牛织女星。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庚戌秋分》
宋·韩琦
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
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
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
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秋分日同友人山行》
明·钱月龄
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
溪影照人风已息,稻香沾袖雨初晴。
古今在眼青山色,岁序惊心白雁声。
更喜同游俱物表,搴芝坐石看云生。
秋
分
节
气
由
来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
2018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节
气
习
俗
•秋分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客家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客家人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制作方法是和鱼片一起制成秋汤,秋分的顺口溜也就变成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秋分时节,民间挨家挨户送秋牛图。其实就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并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便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竖蛋
每年的秋分这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竖蛋”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竖起来。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客家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日粘雀子嘴,免得雀子破坏庄稼。
节
气
特
点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丰产的基础。
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为主要外邪。在秋分之前,受暑热余气影响,温燥现象较为普遍;而秋分之后,秋风渐起,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气息加重,凉燥现象逐渐增多。为预防凉燥,要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抗病能力。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
素材|来源于网络
整理 | 读者服务与阅读推广部
编辑 | 吴秀娟 雷梦圆
审核 | 王汉林
▼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