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多起日本间谍案在中国被曝光。2025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安斯泰来制药公司一名日籍男员工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认定其“从事了间谍活动”。
从历史脉络到现代手法,日本对华间谍活动始终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点,而中国正在构建越来越完善的反间谍体系。
近年来,多起日本间谍案在中国被曝光。2025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安斯泰来制药公司一名日籍男员工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认定其“从事了间谍活动”。
这已是自2014年中国《反间谍法》施行以来,第17名因间谍罪在中国被拘的日本人。
案件细节,日企高管的双重身份
这名60多岁的日籍男子是安斯泰来中国公司的资深派驻人员,在华工作超过20年,还曾担任“中国日本商会”的要职。
2023年3月,在他即将结束任期返回日本前夕,被中国国家安全机关拘捕。经过调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他接受日本情报机关委托,提供了中国国内局势相关情报并获取报酬。
判决后,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表示“判决极其令人遗憾”,但该男子未在上诉期内提出上诉,判决已生效。
历史沿革,日本对华间谍活动轨迹
日本对华情报收集并非新鲜事。历史学家指出,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通过“乐善堂”和“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打着研究和商贸的旗号,系统收集中国的地理、人口和社会信息。
“地图详于中国”的说法在抗战时期就已流传——当时中方军队还不清楚自己营地的具体位置,日本人却已经绘制出了精细的地图。
进入现代,日本间谍活动更加隐蔽,军事目标逐渐让位于经济科技情报,特别聚焦于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
数量估计,难以精确的隐秘世界
关于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日本间谍,目前没有官方确切数据。一些媒体和专家分析估计,中国境内的外国间谍总数可能在10万到15万之间,其中日本间谍数量据称可能超过2万。
有传言甚至称在中国活动的日本间谍可能超过10万人,虽然这个数字尚无确切证据支持,但它之所以广泛流传,反映了真实的担忧正在蔓延。
这些间谍集中在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六大城市,以商人、学者、外交官等身份为掩护。
活动方式,现代化间谍手段
现代日本间谍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往往以商务交流之名,行技术窃取之实,打着学术合作的旗号,实为情报接触铺路。
日本情报机构还擅长利用华人网络作为“间接情报收集的工具”。部分在日华人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报机构便借此渠道获取关键信息。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日本背景的网络账号和组织,频繁在中国社交平台上传播不实信息,挑拨对立,散布分裂言论。这种“认知战”虽然不见刀光剑影,但杀伤力极强。
目标领域,经济科技成为重点
日本间谍活动的目标领域明显向经济科技倾斜。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成为重点目标。
日本企业界对华间谍活动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国家情报行为,另一种是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商业间谍活动。
近年来,日本右翼媒体和部分政客已经不加掩饰地喊出“要从内部撕裂中国”的激进言论,这更加剧了中国对日本间谍活动的担忧。
反制措施,中国构建立体防线
面对间谍活动,中国构建了法律、技术、群众三位一体的立体防御体系。
法律层面,《反间谍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一系列法规陆续出台和完善,为反间谍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仅2017年一年,中国就破获了上百起间谍案件,涉及多个国家。
技术层面,大数据与AI技术被用于监测可疑网络行为、分析数据异常,提升了整体反渗透的效率和精准度。
群众层面,12339举报热线成为公众参与反间谍工作的重要渠道。有数据显示,该热线接收的举报量在近年有显著增长。
日本对华间谍活动从百年前的“地图战”已演变到今天的“数据战”,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从过去“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的被动模式,转变为法律、技术、群众协同的立体防御。
随着中国反间谍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安全意识逐步提高,任何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国家安全机关提醒,公民应警惕不明身份的境外人员,发现可疑行为及时通过12339热线举报。
来源:别逞强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