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孟夏纪》中的箴言,如黄钟大吕,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凝练得深刻而透彻。在中华文明的认知体系里,没有比修身立命更宏大的事业,而成就身心修养的根本途径,首推持之以恒的学习。这一跨越千年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孟夏纪》中的箴言,如黄钟大吕,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凝练得深刻而透彻。在中华文明的认知体系里,没有比修身立命更宏大的事业,而成就身心修养的根本途径,首推持之以恒的学习。这一跨越千年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华夏儿女追求卓越、完善自我的精神征途。
北宋年间,伊川书院在嵩洛之间悄然崛起,这座承载着理学薪火的学府,成为诠释“成身莫大于学”的生动注脚。作为中原三大书院之一,它不仅是程颢、程颐兄弟著书立说、传道授业的圣地,更在千年时光中,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重塑着中国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看似朴素的建筑群落里,孕育着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理学思想,见证着无数求学者以学修身、以学济世的壮丽征程。
杨时的故事,堪称求学修身的典范。这位出身福建将东县的进士,自踏入求知之路,便以“嗜学如命”的热忱广结天下贤士。早年求学于程颢门下,他的勤勉与天赋深得赏识,程颢临终之际,更将其托付给胞弟程颐,指引他在伊川书院继续深耕学问。彼时已过不惑之年的杨时,虽在学术上已颇有建树,却始终保持着赤子般的谦逊姿态。在伊川书院的岁月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以虔诚之心对待每一次教诲,这份对学问的尊崇,为他赢得了程颐的倾囊相授。
“程门立雪”的典故,更是将杨时的求学精神镌刻进历史的丰碑。那一日,杨时与好友游酢怀着对知识的敬畏,前往请教程颐。恰逢先生小憩,杨时毫不犹豫选择静候门外。寒风裹挟着鹅毛大雪簌簌而下,二人却如青松般伫立雪中,任积雪渐厚,也未曾动摇分毫。游酢几次欲唤醒老师,都被杨时制止,他深知,求学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师道尊严的坚守、对自我心性的磨砺。当程颐醒来,见到门外两尊“雪人”,震撼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此后对杨时更是悉心栽培。而杨时也不负期望,从伊川书院学成后,他南归故里,以毕生心血传播程氏理学。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升华,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被尊称为“龟山先生”。他与罗从彦、李侗、朱熹等学者,共同将洛学推向新的高度,完成对传统儒学的革新,构建起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
《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警语,同样道破学习于修身的关键意义。璞玉不经雕琢,难成稀世珍宝;人生若不学习,便无法领悟世间大义、参透生命真谛。从咿呀学语的稚童到知书达理的成人,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人类个体的成长与整个社会的进步,无一不是学习驱动的结果。学习,是打破认知局限的利剑,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熔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成身莫大于学”的古训更具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在职业领域的深耕突破,还是社会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持续学习的支撑。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厚度与广度,皆由学习延展;修身成己的道路上,唯有以学为舟,方能在时代的江河中行稳致远,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