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可选消费赵中平|九号公司深度:智慧移动无界,电动驭享未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8:00 1

摘要:平台化能力赋能,智能化基因奠基。公司定位智能短交通+服务机器人,以平衡/滑板车起家,蛇吞象收购Segway(全球平衡车鼻祖),从为小米代工成功转变为以自主品牌电动车为基本盘,割草机器人加速扩张,新兴业务持续拓展的发展阶段。公司目前收入/利润重回高增轨道,23/


作者:赵中平、张杨桓、王刚尹新悦

摘要


■ 投资观点、


平台化能力赋能,智能化基因奠基。公司定位智能短交通+服务机器人,以平衡/滑板车起家,蛇吞象收购Segway(全球平衡车鼻祖),从为小米代工成功转变为以自主品牌电动车为基本盘,割草机器人加速扩张,新兴业务持续拓展的发展阶段。公司目前收入/利润重回高增轨道,23/24/25H1公司收入分别为102/142/117亿元,同比+1%/39%/76%。核心价值在于其平台化能力,能够快速瞄准细分赛道解决用户痛点,利用深厚智能化基因拓展新兴业务。


电动两轮车以智能/年轻定位开辟增量,割草机器人具备无边界赛道先发优势。1)电动两轮车:传统龙头聚焦通勤人群定位&低价格段竞争,公司凭借"年轻市场突破+智能化定位"战略开辟增量,打破行业价格战局面;渠道端仍处于扩张加速期,短期凭借高端市场优势&逐步下沉4000元以下市场空间广阔;行业端受益于国补推动。2)割草机器人:全球市场空间巨大且渗透率低。传统龙头在埋线式技术路线上具备优势,公司率先采用RTK+视觉技术路径瞄准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赛道,产品力、价格具备优势。


传统业务滑板车ASP显著提升,新兴业务全地形车/Ebike有望能力&渠道复用。1)传统业务:滑板车转向自主零售为主,25H1合计营收22亿元,同比+37%,其中25Q2ASP同比+22%,OBM模式/产品创新带来ASP显著提升印证公司传统业务重焕活力。2)全地形车:北美贡献核心增量,中国企业已经逐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公司混动性能+智能化突破,公司产品智能化/电动化产品定位契合市场趋势。3)E-bike:全球E-Bike市场高增,契合绿色出行主题,结构性机会集中于欧美成熟市场。我们认为有望利用公司欧洲市场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滑板车渠道)加速扩张。


风险提示


人民币汇率波动;海外政策监管风险;新业务投入回报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大股东减持。

+目录

目录

1.九号公司:定位高成长的智能短交通+服务机器人2C消费品公司

1.1平衡车起家,转变为以电动车为主,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

1.2智能化基因奠基,瞄准细分需求支撑业务线拓展

2.两轮车:供给决定需求,探寻高速增长背后的底层逻辑

2.1 产品端:智能化赛道+高配低价策略占领中高端市场,正在向低价格带快速渗透

2.2渠道端:九号仍处于渠道扩张加速期

2.3行业端: H2新国标落地促使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倾斜

3.割草机器人:行业成长加速,九号具备先发优势

3.1 割草机器人:成长早期,无边界割草机器人渗透加速

3.2产品+渠道构筑先发优势,九号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全球领先

4.滑板车传统业务ASP显著提升 ,全地形车/Ebike平台赋能拓展业务线

4.1滑板车:传统业务ASP显著提升

4.2.全地形车:行业向电动/智能/多功能休闲转型,契合九号产品标签

4.2.1行业端:北美贡献核心增量,UTV/SSV主导地位强化,中国企业正在突围

4.2.2 公司端:混动性能+智能化突破,九号产品定位契合市场趋势

4.3.E-bike:智能化基因+渠道复用,分散格局下有望突破

5 风险提示


正文


1.九号公司:定位高成长的智能短交通+服务机器人2C消费品公司


1.1平衡车起家,转变为以电动车为主,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快速扩张的发展阶段


九号公司成立于2012年,初期专注于平衡车研发,通过低成本平衡车迅速打开消费级市场。2014年获得小米、红杉等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借助小米渠道加速扩张。2015年,九号以“蛇吞象”方式全资收购美国Segway(全球平衡车鼻祖),获得其品牌、专利和全球销售网络,消除专利壁垒,奠定行业垄断地位,整合后品牌升级为“Segway-Ninebot”,此后逐步从单一平衡车扩展到电动滑板车、电动两轮车、全地形车、服务机器人等领域。


公司定义为”智慧移动能力”公司,聚焦智能短交通+服务机器人,业绩已由电动平衡车/滑板车业务转向具有更高利润空间和成长性的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业务驱动。


1)发展期:2020年以前,公司主要为小米平衡车&滑板车ODM代工厂,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全链主导,小米仅负责品牌营销和渠道销售,20年小米集团仍占公司销售总额的45.91%;同时,收购Segway后海外业务占比扩张,20年海外占比已达42%。


2)调整期:2020年,公司于科创版上市。2021-2023年,小米定制与to B共享业务萎缩,拖累公司整体业绩增速,收入占比分别为52%/38%/20%。公司依靠ODM阶段技术积累+Segway品牌知名度向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赛道转型,为公司收入提供支撑。


3)新生期:2024年以来,公司 “去小米化”进程基本完成,24年定制及To B占整体业务的9%,对整体业绩的边际拖累基本消除;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业务进入渠道快速扩张期,带动公司收入/利润重回高增长轨道。23/24/25H1公司收入分别为102.22/141.96/117.42亿元,同比+1%/39%/76%。


分区域看,海外业务主要依靠欧洲市场,持续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公司海外占比维持在30%-40%之间,但根据公告,2024年美国市场收入 占总营收不足10%,且经营性利润贡献更低。当前电动两轮车销售仍以国内市场为主;滑板车于2Q25因欧洲市场实现超预期增长;割草机器人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市场拓展进程受关税政策制约;EBIKE(电动自行车)业务短期在美国市场面临压力。整体而言,公司当前对美国市场依赖度较低,并且在积极应对宏观环境调整经营策略。



公司23年基本完成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到产品商业化闭环,24年通过产品矩阵+全渠道渗透实现业绩增长,目前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全地形车/E-Bike业务,有望借助其智能化基因/海外渠道在短交通领域进一步打开增量空间。


电动两轮车领域24年营收72亿元,同比+70%,占公司业务的51%。公司转型战略聚焦于推动国内电动车“智能化”和全球摩托车“电动化”。21年公司开始在两轮车领域寻求突破,先后推出多系列产品,发布“真智能2.0”系统。22年中国区专卖门店近3000家,覆盖700余县市,并发布了Bmax、F、A+、MMAX等战略级产品,E和B系列也进军海外市场。23年推出了E300P/M/V/Q系列产品;24年则发布了妙想家C、M+、K新国标MIX系列;至2025年1月,公司进一步发布了“真智能3.0”系统。


割草机领域24年营收已达9亿元,同比+255%,占公司业务的6%。公司于21年进入该领域,发布SegwayNavimow;22年发布 VisionFence 视觉配件,并成功登陆 10 多个欧盟国家,进驻 300 多经销商门店;23年推出了新一代无边界 Segway Navimow i 系列。24 年第二代i系列开售,并发布第三代产品 Segway Navimow X3 系列,最高可覆盖 10000 平米的花园场景,产品线实现向上和向下延伸,完成了性价比机型到性能旗舰的产品布局。


同时,在全地形车 、E-bike等新兴领域行业层面仍在不断探索,24年全地形车营收10亿元,同比+40%。全地形车 、E-bike已推出部分产品,仍然延续智能化基因渗透战略,处于市场进入阶段,近期受到宏观因素和市场策略调整的影响,但我们认为长期成长逻辑依然坚实。



从盈利能力的角度,电动两轮车受益于产品赋能&规模效应,毛利率逐年提升,从21年的11%升至25H1的24%;传统电动滑板车业务向上突破,毛利率升至30%左右;割草机业务毛利率持续高位,24年达51%;全地形车毛利率则保持在25%左右水平。产品结构决定了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25H1海外毛利率达39%,国内毛利率25%。


从营运效率的角度,公司运营效率持续提升,供应链精细化管控&渠道议价权提升。当前公司运营效率向雅迪、爱玛等传统龙头靠拢,印证其已经逐步转变为从技术驱动向技术&效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2智能化基因奠基,瞄准细分需求支撑业务线拓展


公司底层技术具备优势,聚焦短交通/机器人跨品类复用整合能力强。公司通过不断地研发创新,已成长为平台型科技企业。叠加产品、服务、数据垂直整合能力的提升,核心技术的灵活组合有助于聚焦创新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业务,持续丰富产品布局,拓展业务边际,实现从“0 到 1”及从“1 到 N”的发展。公司自研无传感驱动技术、三电系统平台化技术、自主导航技术、电动两轮车云边端一体真智能系统、EFLS 2.0(Exact Fusion Locating System)融合定位系统等技术,应用到电动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电动两轮车、服务机器人等多个品类,实现底层技术有效整合,打通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


我们认为,公司聚焦赛道复用可能性高,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具备快速瞄准细分赛道的能力,解决用户痛点,利用自身深厚的智能化基因标签,机器人技术、运载平台能力以及在线化+数据化能力的不同组合,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并通过智能化满足需求。



2.两轮车:供给决定需求,探寻高速增长背后的底层逻辑


目前,电动两轮车行业市场格局已趋于成熟,头部效应显著。雅迪、爱玛等龙头企业凭借先发优势与深厚积累,合计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九号公司于2019年末才正式进入该市场,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公司业务拓展迅猛,其电动两轮车及电踏车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的占比从2020年的7%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51%,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之一。


行业方面,据奥维云网,24年我国两轮电动车国内销量约5900万辆,同比增长7.5%,25H1受益于国补,内销量达3232.5万台,同比激增29.5%,其中九号内销销量同比增长+78.8%,收入增速明显领先同业,仍处于规模效应驱动的爆发增长期,其营业收入与雅迪、爱玛等传统巨头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公司电动两轮车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弯道超车”势头,23/24/25H1收入分别为42.32/72.11/68.23亿元,同比+58.9%/+70.4%/+102%,显著领跑同业增长曲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与市场竞争力。


在盈利能力上,公司两轮车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目前居于行业前列,自2021年转型期的11.19%水平持续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到24%。从市场份额看,25H1年九号公司市占率约为7%,虽与雅迪(26.%)、爱玛(20%)等头部企业存在显著差距。



2.1 产品端:智能化赛道+高配低价策略占领中高端市场,正在向低价格带快速渗透


公司凭借"年轻市场突破+技术链条重构"战略,在电动车行业下行周期实现逆势突围,本质是以用户运营思维重塑产业逻辑,通过智能化开辟增量蓝海。公司转型战略聚焦推动国内电动车“智能化”和全球摩托车“电动化”,以"年轻化设计+智能化技术"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精准切入中高端价格带空白市场,一方面以分层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需求:入门级(A+/V/F系,<4000元)满足基础智能通勤,中高端(MMAX等,5000-8000元)强化长续航与智能生态,旗舰级(E300P等,>2.5万元)以三电技术重定义性能天花板;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电动化"战略实现技术下放,以硬件协同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持续获取高价值年轻客群增量份额。



目前,九号产品4000+价位段占比最高,我们认为智能化“代差”+高配低价策略有望在3000-4000元价格带加速市场渗透,为销量增长提供核心支撑,主力中端车型智能化配置齐全。


1)供给侧:传统品牌智能化转型相对滞后,九号产品存在配置代差+价格优势。

2)需求侧:根据艾瑞咨询,3000-4000元价格带偏好人群占比最高,24年共约25%;24年智能化功能关注度持续提升,占比约32.7%。


我们认为,九号两轮车在3000-4000元价格带的销量增长具备可预期性。



智能化发展细分方向仍然广阔,附加价值仍在提升。2025年1月,公司发布真智能3.0,核心构件是NinebotOS(短交通行业定制的智能操作系统),具有卓越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支持安卓、iOS和鸿蒙等多个平台,能够使得智能功能在不同的车型上普及。从音乐播放到导航、通话功能,NinebotOS通过优化算力分配,使得即使在较低价位的车型上,用户也能体验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Ninebot OS基于微内核架构设计的智能操作系统,通过整合云端、终端和边缘计算资源,实现算力的动态调度与协同,确保高安全性、实时性 和跨硬件平台的兼容性,显著提升人车交互流畅度与系统迭代效率。在安全性方面,公司推出了NinebotSIGHT智能视觉辅助系统,具备高清行车记录、前向碰撞预警、盲区监测等多项智能预警功能。


此外,基于智能化平台衍生的软件订阅服务正形成可持续收入增量。依托NinebotOS赋能的智能化车辆,公司已建立稳定的软件年费模式(单车年费66元)。基于存量用户转化及新增智能硬件渗透,成为硬件销售外重要的高附加值收入来源。


综上,我们认为公司在优势高端领域仍具备稀缺竞争力,预期凭借低价市场下沉&高端市场扩容优势保持,综合增长动力强劲。



2.2渠道端:九号仍处于渠道扩张加速期


九号渠道管理模式(如线上线下同价、保证经销商合理利润)有助于维持价格体系和品牌形象,反过来支持其溢价能力,从而形成一个“渠道扩张-品牌曝光度提升-销量增长-支持溢价-反哺渠道扩张”的潜在正向循环,实现量价齐升。


1)在门店数量方面,截至25H1,九号两轮车线下门店已达8700家,但距雅迪、爱玛等老玩家仍有较大差距。随着九号线下渠道扩张加速,我们预计26年门店数量有望突破1万家。


2)在单店店效方面,九号22-25H1年单店平均销量分别为288/294/342/275台,平均店效为89/85/95/78万元。25H1门店营运效率小幅下滑,下半年预计通过淘汰尾部门店,并且加入2.0门店结构升级,加入文创周边等社群属性等方式拉升店效。



2.3行业端: H2新国标落地促使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倾斜


与2018年新国标相比,24年推出的新国标更聚焦产品侧安全性能的提升和强化,并且考虑了产品实用性,例如:1)不再强制要求脚踏骑行功能,厂家灵活度提高,可配置其他高性能服务;2)整车质量限制提升至63kg;3)强制安装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检测系统,高智能企业可更为迅速地对应安装相关智能模组联动;4)防篡改推出,避免小作坊企业改装品牌电动车售卖,需要自行进行产品设计,保护品牌专利。以旧换新角度,部分城市对高能效、智能化车型提供补贴,叠加新国标换购周期,推动中高端产品渗透。


政策倒逼新国标与补贴政策联动,对高标高价车型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强监管+高补贴”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加速。短期看,25H2新国标的实施以及各地以旧换新政策的兑现,或将刺激存量市场置换潮带动销量增长。长期看,新国标倒逼企业研发高附加值车型,促进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倾斜,九号智能化两轮车有先发优势。


国补角度,以旧换新效果上半年推进显著,促进两轮车企业销量增长,根据商务部,截至25年6月30日,两轮电动车以旧换新累计846.5万辆,日均换新量保持较高水平。



3.割草机器人:行业成长加速,九号具备先发优势


3.1 割草机器人:成长早期,无边界割草机器人渗透加速


欧美庭院数量较多,割草设备刚需型强。根据乐动机器人招股说明书,24年全球约有2.5亿个庭院,主要以欧美市场为主。对于有庭院的家庭而言,每月需要进行2-3次的草坪修剪工作,因此割草设备是家庭维护的重要工作,刚需属性强。



割草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大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1995-2021年,传统园林工具厂商主导


传统割草机器人于1995年投入生产,相较于手推/骑乘式割草机初步实现了割草作业的自动化,但早期的割草机器人采用随机碰撞导航技术,存在安装难度大、路径规划效率低、作业时间长、可能对草坪造成过度碾压损伤等弊端,制约了其产品性能的提升。


早期以传统园林工具厂商为主导,截止22年1月,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主要参与者有瑞典的富世华集团(包括Husqvarna和Gardena)、中国宝时得(WORX),两家均为传统园林工具厂商,合计份额高达90%。



第二阶段:2021年-至今,无边界割草机器人渗透率加速提升,九号为代表的科技消费公司迅速崛起


无边界割草机器人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了完全自主工作、大幅提升了割草效率。无边界割草机器人于2021年进入市场,引领了行业新一轮的技术突破。无边界割草机器人颠覆了传统割草机随机碰撞的工作模式,通过集成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及先进的智能算法,具备了自主建图、全域定位和自主路径规划能力,能够应对更多的复杂环境,实现完全自主、高效的草坪养护,显著提高了割草工作效率。


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双重拉动下,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据灼识咨询,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全球销量由2022年的2.9万台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38.4万台,在全球割草机市场的渗透率由0.1%提升至1.9%。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的销量及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4-2029 年智能割草机器人的销量复合增速将达到 55%,2019年销售量将达到约340万台,全球渗透率将达到17%。



割草机行业参与玩家较多,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1)以富世华、宝时得为代表的传统园林工具龙头,品牌+渠道壁垒深厚,但在无边界产品和技术的起步落后,份额有所流失。2)以九号、科沃斯、松灵、追觅等为代表的科技型跨界企业,在算法、硬件上具备较好基础,注重科技创新,将割草机器人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在“无边界”技术上具备先发优势,出货量快速提升。3)以长曜创新为代表的初创型企业,近年通过众筹完成融资、投产,通过差异化的方案/技术路线破局。


无边界方案较埋线式性能提升明显,其中RTK+视觉方案逐渐成为主流。目前无边界割草机主要有UWB、激光雷达+视觉、RTK、RTK+视觉、纯视觉5种技术路线,其中RTK的主要优势在于精准定位(厘米级别误差),但易出现信号遮挡问题,且需要搭配传感器实时监测动态障碍物,而视觉技术能够利用摄像头对物体实现实时精准识别,有效弥补了RTK技术的缺陷,目前RTK+视觉的方案凭借技术间的互补及成本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技术。


3.2产品+渠道构筑先发优势,九号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全球领先


九号聚焦无边界割草机器人业务,产品+技术优势带动业务快速增长。2021年9月,九号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Segway Navimow H系列产品,实现智能割草机器人在花园中的厘米级精确定位,2022 年九号进驻超过300家经销商门店、家用无边界割草机实现批量交付,2023年、2024年公司割草机器人销售规模分别2.2 亿元、8.6 亿元,机器人销量分别达到3.8w台、16.5w台,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产品快速迭代升级,i系列、X3系列有效拓展多层级客群:


1)24年初,九号推出i系列产品,售价999-1299美元,产品定价低于H系列,性能升级、性价比大幅提升。I系列产品首次引入视觉辅助定位,通过RTK+视觉辅助组合定位系统提升精确度及稳定性,产品定位为“更多消费者的第一台智能割草机”;


2)24年9月,九号再次迭代推出X3系列,售价2299-4999美元,定位轻商场景下的专业级高端市场。X3系列技术规格大幅升级,配备三摄视觉,融合多传感器,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稳定定位,最大割草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搭载超快充技术+大尺寸刀盘,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快两倍。



与友商产品对比来看,1)相较于富世华等传统厂商,Navimow在产品力(定位、避障、续航等核心参数均有不同程度领先)+价格的维度上均有明显优势,2)与科沃斯、追觅、松灵等国内科技跨界企业相比,产品参数、价格等维度互有长处,在导航方案的选择上各家主要以RTK或激光雷达配合视觉的方案为主,Navimow延续了RTK+视觉的主流路线,爬坡性能上优于科沃斯、追觅,续航持平与追觅、松灵,但切割高度略弱于竞品。总体来看,Navimow产品力、价格优势明显领先于传统龙头,较我国跨界对手也具备不错的卖点。



Navimow海外渠道开拓进程领先,先发优势充足。欧美割草机主要以线下渠道销售为主,不同于初创公司大多只能选择在亚马逊等线上平台销售,Navimow背靠九号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参与线下渠道竞争,并可充分复用九号的海外渠道资源。据公司年报,九号已入驻Costco、Target、Best Buy、Sam's Club、Media Mart、 Euronics、Fanc & Darty、Big5、OBI、Bauhaus 等主流 KA、大型连锁商超、家居建材零售店、园林工具店、户外运动连锁店。


目前Navimow已经完成在欧洲渠道的深度布局,先发优势充足,22年公司智能割草机器人产品已进驻10多个欧盟国家,覆盖德语区、比荷卢、北欧、意大利等核心国家和地区,成功进驻 300 多经销商门店;23年进一步拓展,产品已销售至全球30多个国家,成为首个用户激活量达3万+的无埋线割草机品牌。欧美渠道壁垒深厚,初创品牌短时间难以快速突破线下渠道,Navimow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充分享受行业扩容红利。



4.滑板车传统业务ASP显著提升 ,全地形车/Ebike平台赋能拓展业务线


4.1滑板车:传统业务ASP显著提升


欧美市场是当前电动滑板车的核心消费区域,其短途出行需求与文化基础共同构筑行业渗透空间。北美地区0~5英里短途出行占需求总量的60%,叠加本土滑板文化积淀;欧洲则因通勤人口密集、汽车保有量较低,为电动滑板车提供天然应用场景。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已建立明确监管框架:美加将其归类为免许可证动力车辆,英国限定使用场景于自行车道及道路,人行道禁行,政策规范化初步奠定市场秩序。


行业认证体系完善与共享经济催化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在美欧等强制性认证标准引导下,具备资质的企业加速入场,叠加共享滑板车风潮提升消费者认知,行业经营环境显著优化。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67.3亿美元,预计至2033年将增长至550.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35%,未来全球市场容量有望进一步打开。随着中欧美三大市场同步出台技术规范,低端产能加速出清,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头部企业逐步主导市场。行业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产品性能与技术迭代,推动经营环境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九号公司通过全场景产品矩阵与技术革新巩固头部地位。Segway品牌于2024年推出覆盖儿童娱乐(C2 Lite)、轻便通勤(E2系列)至高端性能(ZT3 Pro)的全价位产品线。其中ZT3 Pro凭借越野性能拓展城市通勤场景,搭载Segride增稳系统、RideyLONG续航技术及双联板减震等第三代平台技术,在安全性、实用性与设计感层面实现代际升级,技术领先性持续强化竞争护城河。25年1月,公司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 CES 上发布了全新升级的第三代电动滑板车 Max G3、F3 系列和 E3 系列产品,同时推出升级款三大技术 IP——滑板车骑行安全稳定技术 SegRide,长续航技术 SegRange2.0 和智能交互技术 SegSmart。截至25H1,公司电动滑板车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1,400 万台;25H1营收22亿元,同比+37%,扭转负增速态势,ASP同比提升,其中25Q2ASP同比+22%。



4.2.全地形车:行业向电动/智能/多功能休闲转型,契合九号产品标签


4.2.1行业端:北美贡献核心增量,UTV/SSV主导地位强化,中国企业正在突围


全球全地形车需求仍处复苏阶段,北美市场贡献核心增量。近年来,受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海外市场在经历疫情初期的短暂增长后,呈现回调态势。根据华经情报网,2024年,市场需求虽有所回升,但销量仅小幅攀升至约96万辆,整体市场仍处于调整与复苏阶段。


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74.1亿美元,2030年将增至213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12%。其中北美市场为增长主引擎:2025年北美ATV/UTV市场规模预计99亿美元,2030年将攀升至144.1亿美元,CAGR达7.8%,增速显著高于全球水平,贡献核心增量。


从消费市场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长期占据全地形车主要消费区域地位。2024年北美市场延续强势表现,以83.85%的高占比领跑全球。其中,美国凭借庞大的户外休闲需求、完善的消费配套体系,稳居全球最大全地形车消费市场之位。根据海关总署,24年我国出口海外的全地形车美国占比27%。


基于当前发展态势,未来全地形车产品将呈现以下趋势:1)电动化加速:环保政策趋严和技术进步将推动电驱动系统普及2)智能化升级:自动驾驶辅助、车联网等技术应用3)场景细分化:针对狩猎、农场、救援等特定场景的专用车型4)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更换的功能模块,提升多场景适应性。



市场格局角度,2018-2023年间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全地形车企业通过高性价比和差异化策略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份额提升标志着全球产业格局正在重构。


北极星(Polaris):市场份额从33%提升至37%,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传统美日厂商:本田(29%)、Can-Am(15%)、雅马哈(14%)等品牌在23年统一归类为”其他美日厂商”,共占54%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商: 2023年已占据8%市场份额,呈现快速崛起态势。



4.2.2 公司端:混动性能+智能化突破,九号产品定位契合市场趋势


公司产品矩阵已覆盖全场景,全球化扩张成效。公司通过ATV-Snarler(爬山骑行/复杂地形)、UTV-Fugleman(农场货运)、SSV-Villain(娱乐竞技/赛事)三大系列构建全地形车产品矩阵,全面覆盖越野多场景需求。


传统燃油市场寻求混动性能+智能化突破。九号主打高性能产品线,创新设计,注重细分场景(爬山、竞技等),价格高性能溢价。公司以混动技术与智能化体验构筑核心竞争力,旗舰车型Super Villain SX20T Hybrid搭载2000cc涡轮燃油机+70kW电机,实现330马力、3.9秒百公里加速及70%爬坡能力。全系具备智能化配置,大幅提升操控精度。


全地形车业务方面,短期销量波动主要受北美市场关税政策扰动及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公司产品向高性能、高溢价细分市场升级的战略取得成效,25H1ASP上升。2024/25H1收入10/5亿元,同比分别+40/+6%,销量2.4/1.28万台,ASP分别41091/41959元。全球全地形车市场扩张,九号凭借Segway品牌的加持、产品性能、智能体验和性价比优势,中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可观。



4.3.E-bike:智能化基因+渠道复用,分散格局下有望突破


电助力单车(E-Bike)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定位,正成为解决城市通勤痛点的理想方案,并在政策与文化契合的欧洲市场率先爆发。该车型外观与传统自行车无异,但创新性地将锂电池与电机集成于车架内,实现轻量化设计。其核心优势在于保留了脚踏骑行功能,同时提供智能电助力:用户可自主选择纯人力骑行或在上坡、长距离场景下启动电力辅助,既克服了传统自行车纯靠人力易疲劳的短板,又规避了电动摩托车/重型电单车在城市中笨重、不便的缺点,成为介于两者间更灵活、高效的通勤选择。该品类深度绑定城市骑行文化,在大力推行绿色出行政策、自行车文化成熟且城市化水平高的欧洲地区率先普及。


全球E-Bike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结构性机会集中于欧美成熟市场。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403亿美元增至2030年1186亿美元(CAGR10.5%)。


欧洲为最大单一市场,2023年销量达510万辆(2011-2023年CAGR 17.7%),凭借深厚骑行文化、系统性政策扶持及完善基建,引领全球E-Bike产业生态发展。德国作为欧洲增长极,其动能源于全民骑行基础、政府补贴及千公里级自行车道网络支撑。市场格局方面,2024年前七大厂商(Pon Group、Giant Bicycles、Accell Group、Trek Bicycles、Yamaha、Baltik Vairas、Rad Power Bikes及KTM)合计市占率约31%:Pon Group通过高端品牌矩阵(Gazelle/Kalkhoff)深耕租赁订阅与车队销售场景,强化数字化服务粘性;Giant聚焦轻量化长续航技术,以碳中和设计契合可持续消费;Accell Group融合IoT技术构建智能生态,推进政企微出行基建合作;Trek则借力Bosch动力系统优化城市车型,拓展零售网络与消费金融方案。


美国市场在政策催化下加速放量,2022年销量激增至110万辆(达2019年4倍),预计2024-2029年CAGR将达17%,核心驱动来自通勤需求升级、环保政策补贴及骑行基建完善,虽起步较晚但增长动能强劲,需求结构显著区别于欧洲。美国Specialized与Trek主导高端市场,反映消费者对品牌溢价及技术创新高度敏感;与欧洲通勤主导不同,美国市场更侧重运动/休闲场景,高性能车型溢价空间突出。加拿大则因寒冷气候催生全季节E-Bike细分需求,开辟增量赛道。



传统E-bike厂商虽具产品与渠道先发优势,公司凭借智能化基因与精准产品卡位差异化突围,于2024年1月推出的Segway Xafari与Xyber两款新品,针对性解决核心用户痛点。Xafari主打娱乐探索场景,核心优势在于标配936Wh超大电池,有效解决续航焦虑;其铝合金一体铸造车架、全避震系统及26×3.0全地形轮组,显著提升复杂路况(城市至近郊)通过性与骑行舒适度。Xyber则聚焦专业玩家性能需求,搭载20×5.0运动胖胎强化多路面适应性,核心差异化在于采用双摇篮车架和专业运动悬吊系统(前后120mm行程),大幅提升操控性与极限骑行体验。两款产品分别锚定休闲探索与硬核运动市场,清晰体现差异化竞争策略。


我们认为,面对高度分散的全球E-bike市场格局,九号公司凭借智能化基因与渠道复用能力,其产品矩阵拥有广阔的扩张空间与巨大发展潜力。当前全球E-bike市场由众多成熟本地品牌主导(如Aventon已构建覆盖城市通勤、山地越野、货运、折叠等八类车型的完善矩阵),相比之下,九号现有产品线仍显精简,未来存在显著的品类拓展空间。公司在欧洲市场具备新品拓展潜力,并在传动系统、电池、电机等核心“三电”领域拥有持续创新的技术储备。渠道层面,其E-bike业务可高效复用现有电动滑板车成熟的网络资源,为市场渗透提供有力支撑。尤为关键的是,公司积累的电动两轮车智能化功能(如互联控制、安全监测等)具备向E-bike产品线迁移的潜力,这将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构筑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进一步打开市场成长空间。


E-bike作为新孵化的业务线,其成长性需放眼长期,目前正处于市场导入和渠道建设阶段。公司依托其在智能短交通领域积累的电控技术、品牌口碑和全球渠道/营销网络,伴随市场拓展深化和产品线丰富,业务有望持续贡献增长动力。



5 风险提示


人民币汇率波动。美元/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直接冲击毛利率,尤其在欧洲市场增长加速阶段,汇兑损益对净利润影响或放大。


海外政策监管风险。若欧美国家对电动滑板车路权、安全认证标准或共享运营牌照政策收紧,可能抑制短期需求释放,影响公司主力业务增长弹性。


新业务投入回报不及预期。全地形车/E-bike等新赛道需持续投入研发及渠道建设,若市场教育进度滞后(如E-bike欧洲渠道协同效应低于预期),可能拖累短期盈利表现。


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两轮车成本中原料占比较高,若后续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将对盈利能力产生冲击。


行业竞争加剧。①电动两轮车市场遭遇雅迪/爱玛等传统厂商仍具渠道等优势;②割草机器人领域多玩家入场,技术差异化优势存在被稀释风险。


大股东减持。公司8月完成询价转让,共1438.89万份存托凭证(占总股本2.00%),交易总额约7.88亿元,转让价格为54.79元/份。

《九号公司深度:智慧移动无界,电动驭享未来》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九号公司深度:智慧移动无界,电动驭享未来》

报告日期:2025年09月19日


作者:

赵中平 SAC执业编号:S1130524050003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