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持续革新,小学英语教育的重心日益聚焦于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阵地,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其深厚底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还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高云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持续革新,小学英语教育的重心日益聚焦于培育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阵地,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其深厚底蕴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还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之中,无疑为优化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教育部 20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儒家、道家等思想精华,囊括了诗词歌赋、中医智慧、历史典故、传统节日及传统技艺等丰富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图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其学习热情,增强其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对比与反思,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而且在其心灵深处种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
近年来,教育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相关文献数量逐年攀升,已达上百篇(见下图),这一趋势充分反映了学术界对这一议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并丰富英语阅读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案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出了一系列融合策略,旨在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与融合,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文化包容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严袁婷 2024)。
一、深入挖掘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文化意识的探索兴趣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采用模块化构建的编写方法,将语言材料与语言技能紧密结合,强调各模块在横向学习内容上的逐步深入,以及在纵向语言知识和技能上的累积与显现(吴建新、金丽娜 2015)。其核心学习内容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语言知识与技能,日常生活与兴趣话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梳理并总结各册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历史故事等,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以沪教牛津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5 Crafts第二课时阅读课Lu Ban and the Saw为例,本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名人鲁班的故事,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通过“读前——激发兴趣,善启发;读中——勤追问,搭支架;读后——实践应用,重评价”三个阶段完成这堂阅读课。在阅读前,通过让学生挑战拼搭鲁班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巧妙引入craftsman spirit(工匠精神)这一主题,贯穿整个阅读课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体验鲁班从一片树叶中获得的灵感,并为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叶子道具,让他们进行对比观察和推理判断,开启沉浸式体验学习,构建知识框架,从而在探讨过程中逐渐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需要不断尝试和改进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学生通过听读、吟唱,进一步深化对故事的理解,思考鲁班制作锯子的四个步骤:cut—looked—thought—made,回到“什么是工匠精神?”这一问题的起点,归纳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联系,引导学生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专注、敬业、精益、创新。在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讨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堂阅读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助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精选适合各年龄段的课外英语文化读物,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平台,英语教材需要与课外英语读物相结合,共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挑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外英语读物时,教师应关注其适宜性、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及语言的地道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推荐采用生动有趣的绘本形式,融入古诗词、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语言简洁明了,色彩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选择内容更为深入的系列书籍,这些书籍通常分为多个分册,涵盖国学经典、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内容详尽且精彩,适合有一定英语基础并渴望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此外,选择系列书籍时应符合《课程标准》,旨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选择关于动物主题的英语阅读材料,如绘本The Story of the Zodiac,它主要介绍十二生肖的故事,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首先,教师用英语描述某个生肖的特征,引导学生猜测对应的生肖,从而引入中国生肖的话题。其次,让学生探究属相的由来及相关的英语表达,并通过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英文提出关于中国传统动物形象的问题,如“Which animal represents your birth year? Do you know the origin?”,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教师结合绘本故事,详细阐释每个生肖动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鼠的机智、牛的勤劳、虎的勇猛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象征意义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模式。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中西方文化中动物形象的异同。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常与邪恶相关联。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动物剪纸或佩戴十二生肖面具等,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动物主题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动物词汇和描述性语言,还深入理解了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进一步开阔了文化视野。
三、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研究中西方文化对比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和融合,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既能坚守本土文化精髓,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最终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时代新人。
以沪教牛津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1 1 Chinese festivals的阅读教学为例,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能够识别中西方传统节日在起源、庆祝方式及象征寓意等方面的异同。中国节日多源于岁时节令转换,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如春节、中秋节等,反映了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以及家族团聚、和谐共处的社会观念。而西方节日大多源自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承载着宗教信仰、历史故事和道德寓意,体现了西方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神灵的崇敬。在节日庆祝方面,我国庆祝方式是多样的,但多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团圆和共享。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体现了国人对家的依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中国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如春节的团圆和辞旧迎新、中秋节的团圆和感恩等,这些节日强调了家庭、亲情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庆祝节日的方式同样丰富多彩,但更注重个人表达和社交互动,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例如,在圣诞节时,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互赠礼物、参加派对,这些活动鼓励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复活节象征着新生和希望,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超越;感恩节则强调感恩和回馈,培养人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对比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并欣赏多元文化。
四、开展英语阅读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对新奇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在阅读中容易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鉴于小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表现欲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结构安排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周官琪 2023)。在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既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学习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知识与文化的学习同步推进,能够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案例之间的紧密联系,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关联。
以沪教牛津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Unit 9 Clothes的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和相应的衣物,引入中华传统服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选取包含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英文阅读材料,如介绍汉服、唐装等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组织他们进行“小小服装设计师”活动,鼓励其发挥想象力设计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中华传统服饰。
再次,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决定捐赠哪些衣物给需要的人。同时,指导学生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进行捐赠,理解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穿衣文化,培养生活技能。最后,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捐赠计划进行展示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本堂课的英语阅读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并培养了其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提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创新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平衡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构建英语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通过互动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参与和体验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刘胜义 2024)。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文化展览、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虎阅英语分级阅读绘本系列》中的Mulan为例,花木兰的故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兰代表了坚强、勇敢、对家庭和国家忠诚的女性形象。本课教学以“木兰替父从军”为主题,并以核心问题“Have you ever heard about the story of Mulan?”作为教学引导。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展示花木兰的画像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所了解的花木兰的故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花木兰要代父从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故事,深入学习故事内容,梳理情节,并尝试复述故事。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以戏剧形式演绎故事。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木兰、父亲、将军、士兵等,并提供简单的道具和场景布置。通过角色扮演,学生重现故事中的经典场景,亲身体验木兰的勇敢、孝顺和爱国情怀,进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深刻含义。
我国的传统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故事演绎时,他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逻辑思维能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通过长期且系统的训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得到提升。
结语
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施这些策略将显著推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与进步。此外,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寻求并实践这种融合路径,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爱国情感的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引用文献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胜义. 2024. 耕读文化融入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的探索——以L县初中生劳动教育实施为例 [J]. 贵州教育,(8):55-57.
吴建新,金丽娜. 2015. 依托语篇推进 打造高效课堂——沪教版牛津英语5AM4U2课例研究 [J]. 新课程学习(下),(3):38-39.
严袁婷. 2024. 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J]. 高考,(16):87-89.
周官琪. 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J]. 学苑教育,(14):29-31.
来源:永大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