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交城县庞泉沟镇的木耳产业园,35个标准化大棚在山脚下整齐排列。掀开大棚塑料帘,湿润的空气带着菌菇的清香扑面而来,83万棒吊袋菌棒在架子上排得密密麻麻。与常见的黑木耳不同,这里的白木耳通体乳白,像一朵朵小云朵从菌棒上探出头来,肉质肥厚饱满,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交城县庞泉沟镇的木耳产业园,35个标准化大棚在山脚下整齐排列。掀开大棚塑料帘,湿润的空气带着菌菇的清香扑面而来,83万棒吊袋菌棒在架子上排得密密麻麻。与常见的黑木耳不同,这里的白木耳通体乳白,像一朵朵小云朵从菌棒上探出头来,肉质肥厚饱满,摸起来细腻滑嫩,这便是庞泉沟镇的“宝贝疙瘩”。依靠着这株与众不同的白木耳,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山水间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致富路。
这个占地50亩的木耳产业基地,是镇里花390万元打造的“聚宝盆”。走进大棚,种植户田海林伸手摘下一朵刚成熟的白木耳,掂量着说:“我种木耳已经四五年了,你看这白木耳品相多好,比普通黑木耳厚实不少,泡发率能达到1:12,普通木耳也就1:10左右。”他边说边熟练地示范采摘技巧,“这白木耳娇贵着呢,要顺着边缘轻轻掰,不能伤到菌棒,这样还能再长一茬。”大棚里温度计显示22℃,湿度计指针指向85%,田海林说这是白木耳生长最舒服的环境,“白木耳对温湿度要求更高,比黑木耳娇气,尤其是到夏天,温度、湿度、通风更需要精准掌控,而咱庞泉沟恰巧有先天的气候优势,白木耳在咱这儿长得格外好。”
基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分散在各个大棚里,有的弯腰采摘成熟的白木耳,有的将刚摘下的鲜木耳装进桶里,一派热闹的劳作景象。
近年来,庞泉沟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基地推行“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把110个种植大棚承包给村民,其中不少是脱贫户。镇里按每2000个菌棒带动一户脱贫户的标准,每户每年能拿到100元保底分红。在白木耳管理、采摘这些环节,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村民们一年下来光在基地打工就能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全镇白木耳产业产值突破289.9万元,直接带动4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
“我们用的是山泉水灌溉,咱们这白木耳检测指标全部合格,能直接当凉拌菜吃。”他指着白木耳的生产记录册,上面详细记着每次喷水时间、温湿度变化、采摘量等数据,“每个大棚都有台账,确保每批白木耳都能溯源。”基地还专门请了农技专家,针对白木耳的特性定期给种植户做培训,从菌棒消毒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技术。
大棚外的空地上,几排高大的晾晒架整齐排列,刚采摘的鲜白木耳被均匀摊在晾晒架上,村民们正用长杆轻轻翻动木耳,确保每一片都能晒到太阳。山风吹过,带着菌香的空气格外清新。有了技术指导和订单式销售,村民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这与众不同的白木耳成了乡亲们名副其实的“致富耳”。
如今的庞泉沟镇,白木耳大棚和晾晒架成了山村里的新风景。镇里打算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扩建大棚,引进深加工生产线,把白木耳产业做大做强。马玉辉望着连绵的山峦说:“这白木耳不仅要撑起乡村振兴的‘致富伞’,还要让咱们的山更绿、水更清,真正实现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