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韩国月城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265公斤重水的消息震惊东亚,这座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南沿岸的庞然大物,与我国山东半岛仅隔900公里海域,其安全状况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连续三次核泄漏事件拉响了警报,东北亚的核安全屏障是否已经千疮百孔?
文|文人
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9月19日,韩国月城核电站2号机组泄漏265公斤重水的消息震惊东亚,这座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南沿岸的庞然大物,与我国山东半岛仅隔900公里海域,其安全状况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连续三次核泄漏事件拉响了警报,东北亚的核安全屏障是否已经千疮百孔?
表面看来,265公斤重水似乎不足为惧,韩方迅速发布通告称泄漏已被控制在厂区内部,未检测到外部辐射异常。
然而核问题不在于这一次泄漏的规模,而在于它暴露的系统性漏洞,在核安全领域,小隐患往往是大灾难的前奏。
月城核电站采用的是CANDU重水堆技术,这种设计最初由加拿大开发,允许使用天然铀作为燃料,降低了对铀浓缩技术的依赖。
这种技术路线也带来了特殊的安全挑战,重水堆在运行过程中会持续产生氚,这是一种极难处理的放射性同位素,更糟糕的是,它可以轻易替代普通水中的氢原子,形成氚水,几乎无法与普通水分离。
翻开月城核电站的事故档案,令人毛骨悚然,2024年6月,该站4号机组乏燃料池泄漏2.3吨放射性水。
2025年1月,2号机组误操作导致29吨超标核废水直排大海,如今9月再次出事,形成了触目惊心的核事故季报表。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事故背后透露出韩国核电管理体系的多重问题,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2号机组服役已近30年,各系统性能明显下降。
人员培训和操作规范执行不力,1月的误操作事件就是典型例证,更深层次的,是韩国核电行业重发展轻安全的文化导向。
韩国核电发展模式过度强调速度和规模,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模式,历史证明,这种路径非常危险,福岛核事故就是血的教训。
更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安全隐患频发,韩国政府却仍雄心勃勃地推进核电扩张计划,未来十年内核电站数量将从25座增至44座,这意味着东北亚地区的核密度将大幅提升,区域核风险指数随之攀升。
而且月城核电站周边海域的洋流分布极为复杂,从水文角度看,这里是几条主要海流的交汇点,一旦发生大规模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会随着黑潮和对马暖流向北输送,然后通过黄海暖流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按照模型预测,最快50天内就能到达距其900公里的山东半岛沿岸。
氚作为一种特殊的放射性元素,其危害往往被低估,氚不同于其他放射性元素,可以完美融入生物体内的水循环系统,对细胞DNA造成持续损伤。
更值得警惕的是,氚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层层放大,最终影响海洋食品安全。
面对这种潜在威胁,我国已开始采取多项应对措施,海洋监测站网络正在东部沿海加密布点,特别强化了对放射性核素的检测能力,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加强进口海产品辐射监测的通知,尤其是来自韩国及周边海域的水产品。
除了人为因素,也不能忽视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核事故风险,朝鲜半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虽然大地震概率低于日本,但依然存在区域性地震风险,如果月城核电站遭遇类似福岛那样的地震海啸组合拳,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要有效应对这种跨境核风险,单一国家的努力远远不够,应当建立东北亚核安全合作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技术协作和应急响应三大支柱,中日韩三国作为区域主要核能国家,有责任共同维护区域核安全。
风险无国界,安全共担当,月城核电站的频繁事故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核能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石,期待韩国能正视核安全管理中的漏洞,真正落实安全第一的理念,为东北亚地区构建一道坚实的核安全屏障,否则蓝色海洋可能被无形的辐射阴影笼罩,那将是所有沿海国家不愿看到的结局。
来源:煮酒谈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