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千秋诗颂》上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23:45 1

摘要:《千秋诗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策划制作,依托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通过AI文生视频技术,将字字珠玑、意蕴深厚的古诗文字转化为具有中华审美的画面。

9月22日,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上新,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点档播出,央视频App同步推出。

新的一辑紧随文生视频前沿技术迭代,复现《赠汪伦》《凉州词》《画鸡》《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五首经典古诗的意境与情感。

《千秋诗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策划制作,依托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通过AI文生视频技术,将字字珠玑、意蕴深厚的古诗文字转化为具有中华审美的画面。

从第一辑到第四辑,节目逐步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升级。借助AI技术实现理解古诗,关键取决于节目组在数据端从“通识层”向“专业层”累积转变,当高质量数据达到质变的准线,AI技术就能越来越好地实现“技艺交融、诗画双绝”的效果。这意味着,AI数据库中,高质量的中华语料越来越多,有望成为主流审美。

《登鹳雀楼》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鹳雀楼实景转化为动画场景

《赠汪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极具中式美感的工笔风格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模型对数据集的需求正从“通用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拓展,经过精细化标注的数据集已成为AI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高质量数据集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千秋诗颂》一至四辑节目在画面细节、层次等整体呈现上可以肉眼可见地直观感受到提升,这些优化离不开AI数据语料的高质量发展。

《赠汪伦》

《千秋诗颂》第四辑中,当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登上鹳雀楼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此情此景行云流水般交融,千年后《登鹳雀楼》观山河气象如故人仍在。

《登鹳雀楼》

《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个人命运的不甘和家国情感寄托。如何用视觉呈现精美绝伦的经典诗篇,激发人们的想象,是AI技术需要突破的难点。《赠汪伦》中极具中式美感的工笔风格,传统手绘的话,工序繁琐,借助AI技术,节目将40张场景美术图、71组镜头的制作周期从一年压缩至三周左右,在保持墨韵笔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凉州词》中精美的酒杯和香炉取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素面高足银杯和唐绿釉陶香炉,通过AI技术还原,珍贵文物的前世于今生再现,大唐器物之美跃然荧屏。

《凉州词》场景中的酒杯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素面高足银杯”的动画复原

《凉州词》场景中的香炉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绿釉陶香炉”的动画复原

《画鸡》首次尝试明代风格,持续丰富明代语料,让大公鸡活灵活现,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绘图一致,带来“课本插画动起来”的奇妙体验。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