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拙”到“知命”:曾国藩晚年的生命顿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6 13:30 1

摘要: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那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晚年曾国藩。当我们翻开史书,总会看到那个“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统帅,却很少注意到他暮年时眼中闪烁的复杂光芒——那是历经万难后对“努力与运气”的深刻洞察,也是一个实干者向生命真相的温柔低头。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那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晚年曾国藩。当我们翻开史书,总会看到那个“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统帅,却很少注意到他暮年时眼中闪烁的复杂光芒——那是历经万难后对“努力与运气”的深刻洞察,也是一个实干者向生命真相的温柔低头。

晚年的曾国藩,总爱摩挲着案头那本翻烂的《挺经》。这本书里藏着他前半生的精神密码:七次科举才中秀才的他,靠“一句不通,不看下句”的笨功夫打通了仕途;

创建湘军时,用“结硬寨、挖深壕”的笨办法拖垮了太平军。他像个永不停歇的匠人,用自律的刻刀在命运的石碑上雕琢,硬生生把“天资平庸”刻成了“立功立德”。

但天津教案的阴影却成了转折点。当他拖着病体处理完这场外交风波,看着朝廷的猜忌、百姓的谩骂,突然发现自己几十年“尚拙”的努力,在腐朽的体制巨轮前竟如此脆弱。

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吾生平精力,全用于事上,事虽成,而心力已瘁。”此时的他终于明白,努力是人生的底色,却不是唯一的颜料——有些沟壑,是个人奋斗填不平的;有些天命,是热血丹心抗不住的。

同治十年的冬天,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府写下“不信书,信运气”六个字。这不是对早年信仰的背叛,而是阅尽沧桑后的豁达。

他想起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廷忌惮他的功高震主,想起李鸿章接过直隶总督大印时,自己那封“功成身退”的奏折。

曾经那个“挽狂澜于既倒”的少年,终于在岁月里学会了低头看路——他依然每天五更起床写日记,却不再纠结于“圣人标准”;依然为洋务运动奔走,却懂得在官场潜规则中寻找平衡。

这种变化,藏在他给儿子的家书中:“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就像他当年在江西被困时,若不是胡林翼千里驰援,哪有后来的安庆大捷?就像他推行洋务时,若没有李鸿章等弟子的接力,哪能看到江南制造总局的黑烟?他终于懂得,运气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生命给予努力者的馈赠,是时代为实干者铺就的台阶。

我们常说“越努力越幸运”,但曾国藩的晚年却告诉我们另一种智慧:努力是与自己的较量,运气是与世界的和解。

就像他创办湘军时,既坚持“选士人、领山农”的严格标准,又在朝廷猜忌时主动裁军;

处理天津教案时,既顶着骂名维护大局,又在临终前坦言“内疚神明,外惭清议”。

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成熟,是带着理想主义的热血,穿上现实主义的铠甲。

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像他那样“每日三省吾身”,但可以学学他的“笨拙与通透”——在加班的深夜相信努力的意义,在错失机会时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制定计划时全力以赴,在面对结果时云淡风轻。

就像曾国藩临终前说的:“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懂生命的重量。

掩卷而思,眼前浮现的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曾文正公”,而是一个在命运长河里拼命划桨的老人。

他的人生给我们很好地诠释了:

努力是对生命的不辜负,运气是对世界的敬畏心。

我们终将学会一面妥协,一面坚持,

当我们学会在汗水中播种,在风雨中等待,或许就能在某个清晨,看见属于自己的那朵花开。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