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闹越大!在珠峰脚下炸出 “中国龙”?早在35年前就开始策划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3:08 3

摘要:有人算出这天是 918 事变的次日,质疑为何选在这样敏感的时间点搞大型活动;有人翻出资料,发现这个项目早年在法国、日本都因环保问题被拒,如今却在生态更脆弱的喜马拉雅山脉顺利获批;更让人刺眼的是,现场竖起 “禁止吸烟” 的牌子,转头就用几十公斤火药搞爆炸 ——

最近朋友圈刷屏的不是秋景,而是一场在喜马拉雅山炸出来的“龙”——艺术家蔡国强携手某户外品牌,在西藏日喀则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高空焰火秀。

名字听着挺霸气,画面看着也挺震撼:夜空划破,火光盘旋,一条“中国龙”腾空而起,光影交错,气势如虹。

这场由艺术家蔡国强操刀、某户外品牌赞助的《升龙》焰火秀,本想打造一场 “致敬自然” 的视觉盛宴,却没想到点燃了全网的怒火。

有人算出这天是 918 事变的次日,质疑为何选在这样敏感的时间点搞大型活动;有人翻出资料,发现这个项目早年在法国、日本都因环保问题被拒,如今却在生态更脆弱的喜马拉雅山脉顺利获批;更让人刺眼的是,现场竖起 “禁止吸烟” 的牌子,转头就用几十公斤火药搞爆炸 —— 这波操作被网友调侃为 “在无烟餐厅开烧烤摊”,简直是把 “双标” 刻在了雪山上。

被国外拒之门外的项目,为何能在西藏落地?

这场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这个让国内外态度天差地别的项目审批。根据网友扒出的细节,蔡国强团队最早想在日本富士山搞类似的烟花秀,还给项目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叫《樱花漫天的日子》。结果日本政府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理由相当硬核:担心烟花震动激活富士山的火山裂隙,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且花粉浓度增加会加重当地人的呼吸道疾病,更怕惊扰朱鹮繁殖导致弃巢。

被日本拒绝后,他们又盯上了法国的圣维克多山 —— 就是那位著名画家塞尚画了一辈子的艺术圣地。没想到法国人更直接,连项目书都没看完就给否了。用网友的话说:“人家把自然当宝贝,咱们这儿却成了接盘侠?”

更讽刺的是项目落地的环境。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多脆弱?植物学家顾有容早就科普过:这里地表只有 10 厘米左右的草毡层,一旦破坏,恢复周期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研究更显示,高山生态系统退化会导致真菌丰富度下降 27%,特有微生物减少约 50%—— 这些肉眼看不见的伤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环保意识极强的国家处处碰壁的项目,在咱们这儿却一路绿灯。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的审批部门不仅给批了,当地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还表示 “手续合规,不需要环境评估,乡、村、县三级政府同意就行”。这种对比,难怪网友会怒问:“难道我们的雪山就不配被珍惜吗?”

环保口号喊得响,实际操作却很 “骨感”

涉事的户外品牌一直标榜 “亲近自然”,官网更是写着 “没有气候正义,就无法实现全球平等” 的漂亮话。这次为了证明活动 “很环保”,还特意强调烟花用的是 “生物可降解材料”,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噪音和光污染都远低于夜间焰火。

但环保专家们并不买账。青海民族大学的华旦才让副教授直接戳破:“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高原环境中不一定能被降解,烟花残留物属化学物质,会对高寒草甸土壤、水源乃至于动植物产生危害。” 更要命的是,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可能导致草甸土层松动,引发小规模滑坡或泥石流 —— 这些风险在国外早就被列为否决理由,到了国内却成了 “符合标准”。

现场的 “环保双标” 更让网友气不打一处来。一边是严格到禁止吸烟的规定,生怕一点火星污染环境;另一边却用几十公斤火药搞高空爆炸,巨响打破了高原千万年的宁静。要知道,喜马拉雅山区生活着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突然的巨响可能会惊扰它们的正常生活,甚至破坏巢穴。当地还有敬山神、禁巨大声响的传统,这种不顾生态和文化的行为,被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小彦批评为 “艺术的傲慢”。

真正的户外爱好者都懂 “LNT 无痕山林” 法则,这是国际通行的户外准则,核心就是 “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其中明确规定要 “降低营火对自然的影响”,可这场烟花秀分明是把 “无痕” 变成了 “无底线”。

涉事品牌显然没料到会引发这么大争议。起初还嘴硬说活动是 “探索高山、传播在地文化”,直到舆论几乎一边倒批评后,才在 9 月 21 日匆匆发布致歉信。可这封道歉信避重就轻,既没说清具体生态影响,也没提修复措施,被网友评价为 “毫无诚意的公关文”。

道歉能弥补雪山的伤痕吗?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蔡国强工作室终于在 9 月 21 日发表了说明,承认 “存在很多考虑不周之处”,表示会配合第三方机构评估环境影响,“如有问题愿意全力补救”。但这份声明同样回避了 “为何国外拒批国内放行”“是否破坏当地文化传统” 等核心疑问。

蔡国强一个长期生活在国外、家人皆为外籍的艺术家,跑回中国最神圣的自然地带搞“高危实验”,动机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更何况,早在1989年,他就画了《升龙》草图,明确说是“为西方艺术史创作的第一件作品”。

更让人揪心的是,当地政府虽然成立了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但此前江孜县分局负责人曾表示 “目前生态未受破坏”。可懂行的人都知道,高原生态的伤害往往是长期的、隐性的。就像植物学家顾有容提醒的:“青藏高原的生命活动缓慢,积累生物有机质很不容易,翻土修复植被这种操作,弄不好反而会二次破坏生态。”

这场风波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 “高山生态保护” 这个以前有些小众的话题。网友们自发科普:在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区域,哪怕是一只脚踩错地方,都可能让需要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草毡层功亏一篑;那里的微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一点化学污染就可能摧毁整个食物链。

目前,官方调查组的结果还没公布,但这场争议已经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它让我们看清:当商业资本遇上艺术野心,再加上宽松的审批,最脆弱的永远是我们的自然环境。希望这次的教训能让所有人记住 —— 喜马拉雅不是试验场,雪山更不该为所谓的 “艺术” 买单。毕竟,真正的震撼应该来自自然本身的壮美,而不是用火药炸出来的短暂绚烂。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