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李新庄镇高乡店行政村辖高乡店、刘庄、朱庄3个自然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2:58 3

摘要: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9月公社化时,成立高乡店大队,先后隶属幸福人民公社、黄寺人民公社、李新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体制调整,高乡店大队改为高乡店行政村,属李新庄乡。1994年撤乡改镇,高乡店行政村归李新庄镇管辖。

位于镇北部,距镇驻地李新庄5千米,辖高乡店、刘庄、朱庄3个自然村。居民437户、1751人。耕地面积2.04平方千米。

沿革

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8年9月公社化时,成立高乡店大队,先后隶属幸福人民公社、黄寺人民公社、李新庄人民公社。1984年2月体制调整,高乡店大队改为高乡店行政村,属李新庄乡。1994年撤乡改镇,高乡店行政村归李新庄镇管辖。

自然村概况

高乡店村

东邻北孟楼村,西邻朱庄村,南邻刘草庙村,北临乐成河。居民 320户、980人,有朱、贾、母、王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1.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2平方干米。

传说,东汉末年,有一皇姑流落到此,为寻访离乱亲旧,在通衢高敞处开一客栈。后黃泛村毁,唯有客栈幸存,故有高乡店之称。唐武德四年设置高乡县,不久并入单县。

刘庄村

东邻朱庄村,西临单巨路,南邻张楼村,北邻大集村。居民68户、301人,有刘、孟、谢、陈、张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3平方干米。

明弘治三年(1490年),刘氏迁此建村,命名刘庄。

朱庄村

东与孟楼村为邻,西与刘庄村为邻,南与孟庄村为邻,北临乐成河。居民68户、301人,有朱、贾、鲍等姓,均系汉族。村庄总面积0.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0.33平方干米。

明正统四年(1439年),朱氏自谢集镇朱染坊迁此建村,故名朱庄。

村名由来

高乡店

据说,高乡店在秦朝时已是相当规模的重镇,汉代设高乡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桓帝初年(公元146年),封侯览为高乡侯。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置高乡县,武德四年(622年),县址南迁单父邑,今南旧关一带。五代十国期间(907—979年),南唐后主李煜被捕入狱,宫内上下被杀戮360余口,其女皇姑更名换姓逃难流落此地,在高乡城的东南(现西高乡店村)开一客店,名为高乡店。唐宋时期,高家望族居住在此,何时迁入高乡店又何时迁出,均无据可考。另一望族母氏家族自东汉末年至今一直居住此地,一部分母氏后裔为生计星散四方,说起世脉祖籍,他们均称“老家不知哪州哪县,只知高乡店。”

清朝同治年间,一外地村妇携二子(王姓)在高乡店村东五六十米处安家立村,称王寨,又叫东高乡店。清末,光绪、宣统年间,东高乡店王氏家族出了七名秀才,两名监生,王兴滚便是其中之一。原高乡店为西高乡店,后来统称为高乡店。据1967年开挖红卫河发掘出的遗迹证实,高乡店旧址中心位于高乡店村的西北角(乐城河南岸),被人们称为“庄户顶”处。

村庄古迹

高姓墓葬群

高乡店原为高姓大族世居之地。1967年春,开挖红卫河(后改名为东鱼河),在地下4-6米处,挖出宋初著名战将高怀德、高怀亮兄弟之墓冢群,石碑林立,数不胜数,其一米之下,古柏密集,有合抱粗细,沤朽轻微,木质较好均被民工廉价卖给了白浮图造船厂。

高家墓冢群位于后宋庄东400米,高乡店东北1.1千米处。古代官宦之家的坟冢之地,基本仿孔林式样,选建于宅居的东北方向。

红卫河挖河工程中,挖出了几十座字迹清晰的石碑,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可惜均被村民拉走做了猪羊栏圈,又在“文革”破“四旧”中砸碎打了机井。

据当年目睹者回忆,高家墓室考究,南北走向,长约5米,宽3米,石板照顶,建有石门,两侧各有耳房,内置锅铲瓢盆等炊具,还可见儿童骨骸及锁脖子用的锈迹斑斑的铁箍。古代官宦之家有以活人殉葬的习俗,大家猜测可能是殉葬的穷孩子。

墓中出土不少元宝、玉器,均下落不明。

古代火葬墓

1965年春,学大寨挖台田时,挖出一圆形棺木,外围有雨伞大小,均用弧形砖砌成,内放一个长一尺二寸、宽前7寸后6寸的陶土烧制棺材,内有骨灰,与现在骨灰盒大小相仿,双曲拱形顶盖,上扣一撇口大碗,碗内壁底廓有六豁。

根据这一特征,县文化工作者考古专家王风阁鉴定,其墓葬为北宋之物。复原后的陶土烧制棺材现存于单县文化馆陈列室。

香严寺

位于高乡店村西北角,占地约有5000平方米,高台面积约2100平方米。高台之上为正殿、东西厢房,前三门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殿高11米,大厦云檐,五脊六兽,十分壮观。4根周长1.5米、高6米的擎梁柱,大梁上有二梁,均画荷花云图。释迦牟尼塑像端坐正中,正堂壁画有两个黑色巨龙戏水,两侧为十八罗汉图像,画工巧妙,栩栩如生。东墙壁有三瘦图(即瘦虎蹲姿、瘦叟坐姿、瘦柳),西墙壁画为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风物图及全诗。整个大殿香火袅袅,置身其间如入仙境。

抗战期间,党组织在大殿内成立了抗战小学,解放后也一直做小学教室用。正殿堂端坐的释迦牟尼泥塑佛尊,1950年被村民拉倒。1958年,庙内梵钟被炼了钢铁。

东西厢房内有古色古香的彩画,门柱有楹联,上书“保四时风调雨顺、佑八方国泰民安、气满乾坤”等楷书。过去是僧人住宿,成立小学之后做教师办公室,大门、二门不知去向,三门为高台禅院门,门的上方有“单县县立高乡店小学”字样。

院门前右50米处有龟驼碑一座,龟身长2米、宽1.2米,碑高2米,为魏元帝阿速吉巴下旨所立。正面向东,碑文1300余字,从碑文中了解到,庙宇初建于唐代中叶,几经损毁,于宋时“大中祥符”年间重修,至元代立碑时才见规模。碑的背面刻有庙宇建造者的名字,多为蒙古人。碑前17米处为南唐公主开店时打的砖井,内直径为1.65米,供路人饮水用。后来被人称作皇姑井,已加盖保存。

“文革”期间,龟驮碑被当成“四旧”拉倒砸碎,打了机井。“文革”后期,高台上出土石门刻有石猴,并有“大中祥符五年九月”字样,1998年被村民以20元廉价卖给了收文物的贩子。

1976年,香严寺大殿被拆除。

村庄名人

母丘俭

东汉末年,高乡店人。据说,汉末黄巾军造反,攻打高乡城郡,城围四周栽满花椒、葛针、荆条,被称为固若金汤的“铁蒺藜城”。黄巾军久攻不下后,用火攻城方破,守城校尉母丘俭,号称“大千金”,手持流星锤(用绳索吊起的两颗石弹,重50余斤),杀出重围,投奔曹魏。在曹营麾下统领兵马二十余万,战洪湖,功勋卓著,为后人传诵。

王存典(1908-1987)高乡店村人,解放后迁到牛庄村居住。1932年与张子敬、吴立本等人一起考入单县中学师范班。1934年9月由老师高文甫介绍在北堤外武圣庙入党。成立了单县第1个党支部——单县中学党支部,高文甫任书记,张子敬、王存典任委员,隶属于中共北平区委。1935年,王存典回单北白浮图教书,在教书同时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后受组织委派到单县东北单金交界地夏庄村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夏庄小学停办。王存典打入敌顽时锡九部,做统战工作,不幸被捕,经营救逃生。解放后做教育工作至离休。

母志宏

抗战时化名赵裴钦,1917年出生。1932年考入曹州六中读书,1938年经王存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弃笔从戎参加革命。1939年任运河支队指导员,9月参加湖西地委在谷亭宁母街举办的干训班。这时期发生了“肃托事件”,几乎丧命。1941年任马庙区长,1944年任成武县委敌工部长期间,只身独闯苟村炮楼,降服敌顽薛子元部,并一夜捣毁金乡至成武一线18座炮楼,威慑敌胆,在湖西传为佳话,曾被敌人悬赏500大洋取人头。与国民党拉锯战时任砀山县委书记。1949年进京任北京市宣传部主任,市委党校校长。“文革”中受冲击,险些丧命。1988年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村庄往事

无名烈士冢

1948年春,继羊山战役之后,大观乡海子庄一战,一支从战场上撤下来的34付担架组成的队伍路过高乡店“打尖”(指行路途中吃便饭),利用短暂的停歇,担架队员啃窝头喝凉水,不时传来伤员的呻吟和惨叫声,一名连长在担架上断了气,带队指导员用两块现洋买了一口棺木,将连长留在了香严寺后面的空地上。

为抢时间赶赴曹县后方医院,担架队疾步往前走,指导员在连长棺前插了一木牌(上书姓名职称),敬礼告别:“连长,等打完这一仗,我一定回来为你立碑。”言毕挥泪追赶队伍去了。村干部母志道、王典魁、张瑞兴等人为连长圆了坟。解放后,指导员一直没有来。可能战事太多,凶吉难料。之后再无人问津。“大跃进”之后,三年灾荒,村民开荒种地,用耙子搂了连长的坟莹。1966年,民办教师母志松带领小学生收集了烈士忠骨,重葬于香严寺左高台之上。2001年,他曾写信给相关部门,希望帮助找到烈士家人,收到省民政厅回信,答应寻找。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无音讯。

还乡团“反攻倒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地下党撤到黄河北整训,国民党七路军、地方武装、还乡团反攻倒算活动十分猖狂。1947年4月28日,东方刚发白,朱庄村民朱洪亮和二哥手拿锄头去刘庄后面的高粱地给高粱定苗。正干着活就听到“嘎嘎”两声枪响,西边刘庄村有母子二人也在地里干活,一粒子弹飞驰而来,直穿母亲的鼻子,就听她“哀嚎”一声倒地,朱洪亮和二哥吓得急忙跑到东边麦地里趴着,连粗气都不敢喘一声。天亮后还乡团把朱庄村团团围住,将所有村民都赶到村西边的场地上,把村民捆绑在树上,用木棍、皮鞭狠狠拷打,边打边问:“谁是党员,谁是农会干部,粮食藏在哪里?”村民们被打的哀号连天,“老灶爷爷上天,有啥说啥,你们别打了!”朱洪亮在麦田里听得真真切切,村民们甘愿受皮肉之苦,也没供出一个共产党员及农会干部,匪兵们无奈,只好在全村到处搜查粮食,抓活禽和猪牛羊。从早晨至午后,折腾了多半天,走时牵走了牛羊,抓了鸡鸭,抢去了大部分粮食。

(口述人:朱洪亮)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