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伴儿抬头,手里还捏着拆了一半的快递,神情像个被抓包的孩子。"你回来得真早。"她低声说,手指下意识地抚平了身上那件半旧的碎花布衫。
"我发现了那些包裹。"我站在卧室门口,看着床上堆积如山的纸盒,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
老伴儿抬头,手里还捏着拆了一半的快递,神情像个被抓包的孩子。"你回来得真早。"她低声说,手指下意识地抚平了身上那件半旧的碎花布衫。
我叹口气,摘下老花镜,眼前一片模糊却还是数得清,至少有二十多个未拆封的包裹,每个上面都贴着鲜红的"直播间特惠"标签。
阳台上的老式收音机还在播放着午间新闻,窗外邻居家晾晒的被单随风轻扬,这熟悉的场景里,却多了这些陌生的纸盒子。
那是2022年春天,退休后的第三个年头。单位食堂改造,我提前回家,无意中撞见了这一幕。钱秀芳,我相濡以沫三十四年的妻子,在我眼里一向精打细算的人,竟成了购物主播口中的"铁粉"。
"这些都是啥?"我拿起一个包裹,感觉沉甸甸的,像是我们的积蓄正在一点点流失。
"没啥贵重的,都是小东西。"秀芳急忙起身,把床上的包裹往衣柜里塞,动作慌乱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我没再追问,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记得前一天刚去银行查过存折,那些数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水。
钱秀芳是东方红纺织厂的老工人,手艺好,眼光准,能从一堆棉线中挑出最细的那根。九十年代末,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东方红也没能幸免。
"厂子效益不好,先让女工回家。"一纸下岗通知,秀芳比同批女工早早下岗,那年她才三十九岁。
那时孩子上高中,日子紧巴,柴米油盐都要精打细算。厂里发的遣散费不多,她摆过地摊,当过保洁,接过零活,硬是咬牙把日子撑了过来。
后来凭着一手好厨艺,她在社区小食堂找了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五点起床,买菜、做饭、刷锅洗碗,回家已是晚上八九点。双手长满了老茧,脸上的皱纹也深了。
"秀芳,辛苦了。"每当这时,我都心疼地给她端上一杯热茶,那是她最喜欢的茉莉花茶,淡淡的香气能缓解一天的疲惫。
日子过得苦,却也有盼头。孩子考上大学,工作,成家。等我们都退了休,本该是安享晚年的时候。
可是,人到了这个年纪,才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公交车不用投币了,买东西不用掏钱包了,连看个病都得提前网上挂号。
退休后,日子本该宽裕些。孩子成家立业,小两口住进三室一厅,还添了个外孙。可我发现秀芳渐渐沉默了,眼神也不似从前有光。
"老伴儿,吃点鱼。"饭桌上,我夹了块鲜嫩的鱼肉放她碗里,这是她从前最爱吃的红烧鲫鱼,鱼肉煎得金黄,又炖得入味。
"不吃了,没胃口。"她推开碗,起身回卧室,身影比从前更显单薄。手机屏幕的蓝光透过门缝,照亮了她微驼的背影。
那段时间,秀芳总抱着手机,耳朵里塞着那个塑料小耳机,听得津津有味。客厅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我坐在沙发上看着央视新闻联播,她却在卧室里对着手机屏幕笑出声来。
有时能听见她喃喃自语:"这个便宜,得买。""这款护肤品好,主播说是纯天然的。"她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那里有主播亲切的问候,有陌生人的赞美和互动。
"老头子,瞧瞧,这个保温杯多好看!"她偶尔会兴冲冲地拿着手机给我看,屏幕上闪烁着各色商品,价格让我直皱眉。
"咱们家里有三个保温杯了,够用了。"我不解地看着她,"这些东西真有那么好吗?"
"你不懂。"她撇嘴,转身走开,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什么都不懂。"
我们这代人从收音机、黑白电视走来,经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了国家的巨变。我们适应了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变迁,却在智能时代前触了壁,像是从自行车直接坐上了高铁。
孩子们早已适应,张口闭口都是"扫码""刷脸""云支付"。我们却像站在车厢间的缝隙,随时可能掉队,被时代无情地甩在身后。
秀芳似乎找到了抓住时代的方式——购物直播。那些花花绿绿的商品和主播热情的嗓音,成了她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妈,您又买东西了?"一个周末,儿子周勇来看我们,见到堆满客厅角落的包裹,眉头紧锁。"这是什么?足浴盆?您脚又不疼。这是什么护肤品?一瓶得好几百吧?"
秀芳脸上挂不住:"我高兴不行啊?你爸每月退休金四千多,我两千多,够花了。"
"够是够,但不能这么糟蹋啊!这些东西都是智商税,网上一堆人说这些直播带货都是坑人的。"周勇拿起一盒包装精美的蜂蜜,看了看价格,摇头,"超市里五十块的东西,网上卖一百五,您还觉得占了便宜?"
饭桌上的气氛凝固了。秀芳扒了两口饭,放下碗筷回了房间。儿子临走时,对我说:"爸,您得管管我妈,别让她上那些直播的当,那都是智能时代的陷阱。"
那晚,我望着天花板,听见秀芳轻轻抽泣。我转身,抚上她的背。几十年来,她第一次对我说:"老头子,我觉得自己没用了,连小超市的收银都不会用,到处扫码,我连智能手机都搞不明白。"
我握住她的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这些老人,有时候确实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天一早,秀芳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起床做了一桌子早餐。稀饭,咸菜,荷包蛋,还有我爱吃的油条。她忙里忙外,脸上挂着笑,只是眼睛红红的。
春去秋来,快递越堆越多。我留心观察,发现她买的东西五花八门:有护肤品、厨房用具、保健品,甚至还有些电子产品,说是要学着用,但大多数拆封后就被束之高阁。
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减少,我心急如焚。一天,我正要出门遛弯,看见秀芳拿着小包准备出门。平时这个点她都在家里做家务,今天却打扮得整整齐齐,还喷了点香水。
"去哪儿啊?"我问。
"社区有个活动,去看看。"她淡淡回答,脚步匆匆。
我不放心,决定跟上去。初秋的阳光温和地洒在老旧小区的林荫道上,秀芳走得很快,穿过小区中心的广场,来到社区活动室。
她推门进去,屋内传来一阵欢声笑语。我悄悄靠近,从窗户往里瞧。一群和她年纪相仿的人围着长桌坐下,桌上摆着各色商品。有人在试用护手霜,有人在研究一个看起来像是按摩器的东西。
"秀芳姐来了!"几个人亲热地打招呼,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拉着她坐下。
"这是我在直播间买的护手霜,质量好着呢,给你们每人带了一支。"秀芳从包里掏出几个小盒子,笑容灿烂。那笑容在家里已许久不见,明亮得让我有些恍惚。
"秀芳姐懂得真多,上次那个药盒太实用了!我老头子吃药总记不住,现在好了!"一位瘦小的老太太感激地说。
"还有织毛衣的花样,教得真好!我给孙子织的那件毛衣,他特别喜欢!"另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阿姨接话。
我躲在门外,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看着秀芳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熠熠生辉。她不再是那个被数字时代抛弃的老人,而是"秀芳姐"——被需要、被尊重的角色。
原来,她并不只是盲目购物,而是成了这个小圈子里的"带货达人"。她会提前研究哪些产品实用,哪些划算,然后分享给这群朋友。
人群散去后,我赶紧躲到一棵老槐树后。秀芳和那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一起出了门,边走边聊。
"李婶,最近腿脚好些了吗?"秀芳问道,声音里满是关切。
"好多了,多亏你介绍的那个按摩器,真管用!"李婶笑着回答。
"那就好,下次直播有好东西,我再给您留意。"
我远远跟着她们,看着秀芳送李婶回家后,独自转进了一条小胡同。这一带是老城区,还保留着不少平房,住的多是些孤寡老人。
秀芳停在一户低矮的平房前,敲了敲门。片刻后,一位佝偻的老人打开门,看见秀芳,脸上绽开笑容。
"刘婶,这是药盒,一格一格装好,按时吃。"秀芳把东西递给老人,那是一个带闹钟提醒功能的多格药盒,我在她的快递堆里见过好几个。
"哎呀,秀芳,你又破费了。"老人接过药盒,眼中含泪。
"别客气,我买多了。这个很好用,一天分四格,还能定时提醒您吃药。"秀芳耐心地演示着使用方法。
我恍然大悟。转过几个弯,又见她敲开一户人家,送去一盒蜂蜜:"听说您老伴儿咳嗽,这个对嗓子好。"
秀芳像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在这片老旧的街区里穿梭,将温暖和关爱送到每一个角落。那些我以为是乱买的东西,原来大部分都有了去处。
回想起来,家里总是少见她买的那些东西,我以为她藏起来了,原来是送人去了。她像个默默无闻的城市"守护者",用自己的方式照顾着这些被时代遗忘的老人。
那天晚上,我坐在客厅等她。电视里播着《新闻联播》,书架上的老式闹钟滴答作响,墙上挂着我们年轻时的黑白照片,一切如常,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你跟踪我?"她推门进来,看见我坐在那里,眼中满是戒备。
"不是,我..."我站起身,走到她跟前,握住她的手,"老伴儿,咱们存折上的钱不多了。"
她噙着泪:"我知道自己糊涂,可那些主播说话那么亲热,我买东西时,感觉自己还有用。后来发现,送人更开心。"
我抱住她,她的身子有些颤抖:"有些东西是贵了点,可总比我啥也不懂强。你知道吗?那些老姐妹都叫我'秀芳姐',说我懂得多,跟得上时代。刘婶家的闹钟坏了,修不好,我给她买了个新的,她高兴得直掉眼泪。"
"傻瓜,谁说你没用了?你瞧那些人多喜欢你。"我轻抚她的背,感受着她瘦削的肩胛骨,"但咱得量力而行,再这么买下去,养老钱就不够了。"
"我知道错了。"她垂下头,"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世界变得太快,我跟不上了。"
我看着她,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走进卧室,从抽屉最底层翻出一个布包,里面是我珍藏多年的老式相机,当年结婚时买的,价格不菲。
"明天,咱们去趟人民公园吧,很久没去了。"我擦拭着相机镜头,不经意地提议。
第二天是个晴朗的周日,公园里人头攒动。老人们打太极、下象棋,孩子们追逐嬉闹,一派生机盎然。我拍下秀芳坐在湖边的样子,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恍惚间,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年轻时的她。
然后,我拍下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拍下卖冰糖葫芦的小贩,拍下一对老夫妻手牵手走过的背影。
"你想干啥?"她疑惑地看着我,手里捧着刚买的糖炒栗子,香气四溢。
"学习呗。"我笑着拉她坐到湖边的长椅上,掏出一本笔记本,"你不是挺会用手机吗?教教我怎么把照片传上去,弄个相册。"
她犹豫片刻,像是不确定我的诚意,然后接过我的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滑动:"你先这样,点这里,再这样..."
我笨拙地跟着她操作,手指在屏幕上显得格外笨重。老花眼看不清那些小图标,我不得不把头凑得很近。
"你看,这样就把照片传上去了。"她耐心地教我,语气里有种新奇的自信。
回家路上,我问她:"你说,咱们能不能做个计划,每月买多少东西,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她眼睛一亮:"你是说...咱们一起?"
"对,一起。"我点头,"你有眼光,知道什么东西好。我来记账,咱们每月拿出固定的钱,帮那些真正需要的老邻居。但得有个度,不能把养老钱都花光了。"
她抿嘴笑了,那笑容让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我们刚结婚时的样子。
渐渐地,我们有了新的默契。她不再偷偷购物,而是每周列张清单,我们一起商量。她教我使用智能手机,我陪她参加社区活动。她在社区当起了"爱心大姐",我则成了她的助手。
儿子周勇再来看我们时,惊讶地发现家里的快递少了,母亲的状态却好了。"妈,您这是...戒网购了?"他半开玩笑地问。
"哪有戒不戒的,讲究性价比。"秀芳笑着煮了壶龙井,是儿子带来的礼物,"你爸现在是我的'财务总监',管着账呢。"
周勇不解地看着我,我只是笑笑:"你妈比我们想象的都聪明。"
那天晚饭后,秀芳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照片。"这是我们这半年送东西给老邻居的照片,你爸拍的。"她翻给儿子看,"这是张大爷,老伴儿去世了,一个人生活。这是王奶奶,腿脚不好,出不了门..."
周勇翻着相册,眼睛慢慢湿润了:"妈,您现在是社区义工了?"
"算是吧,闲着也是闲着。"秀芳轻描淡写地说,但眼中的光彩藏不住。
后来,我们的故事在社区里传开了。有人说钱秀芳是"爱心天使",有人说是"智慧老人"。那些老旧平房里的独居老人,总会在自家门口放把小板凳,等着秀芳的到来。
我则成了她的"御用摄影师",记录下每一次的探访,每一个被温暖的瞬间。我们把照片贴在相册里,有时候翻看,就像重温一段段温暖的故事。
周末,社区组织了一次"智慧银发"活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秀芳被请去当"小老师",教大家怎么用手机购物,怎么分辨真假商品,怎么避免上当受骗。
"秀芳姐真厉害,啥都懂!"台下的老人们赞叹。
她笑着说:"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学的。多亏了我老伴儿,一直支持我。"
说这话时,她看向我,眼中满是感激和爱意。我坐在角落里,举着相机,按下快门,定格这一刻的骄傲和幸福。
今天早上,她又收到一个包裹,拆开后是一盒茶叶。"这是送李大爷的,他老伴儿走了,一个人挺孤单。"她小心包好,眼里有光。
我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厚厚的相册,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还有许多空白等待填满。相册扉页上,秀芳用她那有些颤抖的笔迹写着:"时代在变,人心不变。"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那个挂满照片的墙上。有我们年轻时的黑白照,有孩子成长的彩照,还有这两年来,我们在社区里的点点滴滴。
我突然想起那句老话: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这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这些老人或许跟不上节奏,但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不是被时代淘汰,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走进新的生活。用那颗始终不变的心,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走到窗前,看着秀芳忙碌的背影,她正准备出门,手里提着那个装着茶叶的小袋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阳光洒在她的银发上,勾勒出一圈温暖的光晕。
人到晚年,能与时光和解,与彼此和解,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岁月静好了。而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