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家放个烟花,品牌搞个“艺术联名”,怎么就把自己炸成了全网公敌?这事儿,还得从蔡国强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搞的那场“升龙艺术项目”说起。
艺术家放个烟花,品牌搞个“艺术联名”,怎么就把自己炸成了全网公敌?
这事儿,还得从蔡国强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搞的那场“升龙艺术项目”说起。
听起来挺高大上,名字一报,仿佛是致敬自然、礼赞高原。
可实际操作呢?——在海拔5500米的雪域高空,点了一把“科技烟火”。好家伙,这不是艺术,这是“炸山”。
更离谱的是,事后一堆人忙着“甩锅”“补救”“说明”,道歉信写得比策划案还讲究,可就是没人问问:那片土地,它答应了吗?
先看官方通报:日喀则连夜成立调查组,说要依法处理。
再看活动方说法,手续合规、材料环保、选址不在保护区、周围没人住,一切“合法合规”。
听上去天衣无缝,可网友一句反问直接戳穿:“不属于保护区,就不算生态吗?”
高原不是你的后花园,5500米不是“无人区”就是“无责区”。那儿的一片雪、一块石、一只岩羊,都是脆弱生态链的一环。
你放个“环保烟花”,说材料可降解,可高原低温缺氧,微生物都懒得动,你让垃圾怎么“自然分解”?这不是环保,这是“伪环保话术”。
还有那句“我们提前把动物引导出燃放区”——笑死,你是给岩羊发了微信群通知,还是给雪豹开了个广播会?光污染、噪音污染、火药残留,哪一项不是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你说没破坏,可寂静的山野被炸得震天响,那份原始的宁静,早就碎了。
蔡国强的回应叫《关于升龙项目的说明》,标题都没敢写“道歉”。
全文读下来,重点不是“我错了”,而是“我考虑不周”“虚心接受批评”——标准的危机公关模板,诚意欠奉,官腔十足。合着搞了这么大动静,就换来一句“下次注意”?
始祖鸟中国的道歉倒是快,可发布后评论区直接“沦陷”,品牌秒开“一键防护”,评论全关。
这操作,像极了考试作弊被抓,第一反应不是认错,而是赶紧把小抄藏起来。后来发现越藏越可疑,又偷偷把评论打开,结果骂声如潮,“炸山鸟”“资本烟火贩子”直接刷屏。
最绝的还在后头,始祖鸟海外发声明,大意是:“这事儿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对中国团队和艺术家的行为感到抱歉,以后绝不允许再发生。”
好家伙,一句话完成“三连甩”:错的是中国团队,错的是本地艺术家,错的是这片土地的执行方式,唯独全球总部,圣洁无瑕。
这哪是道歉?这是跨国甩锅,精准切割。国内背锅,海外清高,品牌人设两开花。
可惜,网友不吃这套:你在中国赚钱,在中国搞事,出了问题就推给“本地化团队”?那以后是不是所有外资品牌都能说:“在中国干的坏事,都是中国员工自作主张”?
专家也说了,生物可降解≠零影响。高原生态恢复周期 measured in centuries,不是你放完烟花撒把种子就能“绿化复原”的。
一次燃放,可能影响的是整片区域的微气候、动物迁徙路径、植被生长节奏。而根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任何破坏生态资源的行为,轻则罚款,重则涉刑。
网友说得对:希望调查组别只看“手续”,要看“后果”;别只问“合不合规”,要问“该不该”。
高原不需要“艺术轰炸”,它只需要被安静地尊重。你眼中的“震撼烟花”,在自然眼里,可能就是一次“生态暴击”。
最后想说,真正的户外精神,不是征服,是敬畏。不是在山顶放个烟花宣告“我来过”,而是走过不留痕,抬头只看星。
始祖鸟本该是“攀登者的朋友”,结果这次,却成了“炸山的帮凶”。蔡国强的烟花向来惊艳,可这一次,他炸的不是夜空,是公众对艺术与自然边界的信任。
希望这一课,他们真的懂了:有些地方,不该有光,因为黑暗,才是它最美的样子。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