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和磴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02:11 1

摘要:战国时期,属赵国九原郡之西部地。秦朝时期,仍隶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大将军统兵十万出云中,北伐匈奴,收复曾一度为匈奴占领的黄河北河以南平原地区,称河南地。汉王朝在河南地置朔方郡,下领十县,临河县是其中之一。临河县置自此开始。汉光武帝

郝云 吴潇 編撰

临 河 和 磴 口

临 河

临河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南部,五原县西,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因位于黄河北岸,南临黄河而得名。

战国时期,属赵国九原郡之西部地。秦朝时期,仍隶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大将军统兵十万出云中,北伐匈奴,收复曾一度为匈奴占领的黄河北河以南平原地区,称河南地。汉王朝在河南地置朔方郡,下领十县,临河县是其中之一。临河县置自此开始。汉光武帝时,朔方大乱,郡县尽废。河套地区郡县的废止,经历了一个由战乱到最终放弃的过程,汉王朝“并五原、朔方而弃之”的时间是在建安末年。东汉末年,郡县并废,为南匈奴占踞。三国至晋朝初期,仍为南匈奴牧地。永嘉以后,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属地。南北朝时期,地属北魏沃野镇。隋朝初期,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设郡,属五原郡,隶大同城护守。唐朝初期,地属丰州,隶内道。贞观中,改州设郡,隶九原郡。唐景龙二年(708年),地属西受降城,隶天德军节度使,并先后为燕然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统领。宋、辽、金、皆为西夏属地。元朝时期,灭夏,旋以地属云内州(下州),隶大同路。明朝初期,地属宁夏卫,隶陕西。明朝末年,即入蒙古部属。清朝初期,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的一部分。清乾隆以后,置道设厅,隶归绥道萨拉齐厅遥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隶五原厅。民国初期,改厅为县,仍属五原县。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原县丰济渠西侧划界,以西设临河,置临河设治局。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立临河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临河北部和西部地划出,分别置狼山县、米仓县和陕坝市政筹备处。

抗战时, 日寇入侵绥远,包头战役后,继续向河套进军。由驻蒙军司令冈部直三郎中将指挥,分北、中、南分三路向河套进犯。在傅作义将军指挥下,对进犯之敌连续阻击,战斗亦甚激烈。由于我军民战前“空室清野”,日军在占领地区无所获得。后期在我军“灵活机动、分区游击”袭扰下,日军放弃陕坝、临河,主力陆续撤走。傅部乘机胜利收复陕坝、临河。绥西战役有效消耗了敌军兵力,一定程度上起了牵制敌军的作用,而且使得我军抗日精神得到振奋,也让日本看到了中国军队“不寻常的抗战意志”。

解放后, 1950年属陕坝专区。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7月,隶巴彦淖尔盟。1984年,撤销临河县,设立县级临河市。2004年8月26日,撤销巴彦淖尔盟、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磴口县

磴口为巴彦淖尔市辖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地处河套平原源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

“磴口”名称来源于黄河西岸旧稀口村,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有石头台阶为磴,故名磴口。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国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置磴口县,划归宁夏省管辖;1954年,撤销宁夏省后,磴口县改隶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4月3日,磴口县随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1960年7月,撤销磴口县建制,设立巴彦高勒市;1964年7月,撤销巴彦高勒市,恢复磴口县建制,巴彦高勒改为县辖镇,隶巴彦淖尔盟。

古代黄河河运,历史悠久。宁夏到包头这一段黄河通航的历史,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北魏大将刁雍曾在薄古律镇(俗称胡城,在今宁夏灵武)镇守边关,“凿渠溉田,官民兼获其利”,使胡城一带成为著名产粮区。据《元和志》记载,刁雍一次从胡城运往北魏沃野镇谷物五十万斛,就是通过黄河河运完成的。可见,宁夏到后套平原的黄河航运通道,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开辟。

清朝初期,磴口地区由中央政府封赠给蒙古族阿拉善霍硕特旗驻牧,东与鄂尔多斯右翼后期以乌拉壕为界。这一带当时是水草丰美之地。阿拉善王爷府曾在磴口设置总管公署,管理这一带的河路及牧场。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曾到宁夏一带巡视,在返回途中,乘坐船只顺黄河东行,途经磴口,到达包头,还作诗《塞上行》一首,道:“回銮欲假顺流便,特乘舰艇浮奔洪。”“放棹百里只瞬息,迅于走坂驰骏马。”

乾隆年间,阿拉善境内的吉兰泰盐场得以开发,磴口码头自然成为运销食盐的转运站点。吉兰泰开采的盐于每年冬季从旱路驮运至磴口码头,待春夏秋之际再从磴口码头转水运东输,三四天即可到达包头。这样,磴口码头一年四季都有商队商船往来出入,更增添了它的繁华。由于清政府与阿拉善王爷府的重视,磴口码头得以重新修缮扩展,成为声名远播的水陆枢纽。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年间,磴口码头仍然是宁包之间黄河上船运的主要集散地。每年四月至九月,是通航的旺盛期,码头停靠船只往往在百只以上。宁夏(包括今阿拉善地区)的进出货物主要从磴口码头装卸,日吞吐量在一千吨以上。

民国十五年,时任西北边防总督的冯玉祥将军,在磴口设县,县府所在地就设在磴口码头(今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并采用老地名“磴口”作为县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航运继续延续,河套航运办事处曾在三盛公办公。三盛公也是古已有之的黄河码头之一,规模仅次于磴口码头。磴口境内的沈家渠口就在三盛公附近,沈家渠则是当时后套水运航道之一。直到1962年,京兰铁路开始运行,黄河船运才完成其历史使命,渐渐没落。

磴口的“磴”字,字面意思是“石头台阶”,而现磴口一带黄河岸上并无石头台阶可见。但当年磴口码头繁盛之时,为了船只停靠码头、行人上下船只、扛夫装卸货物之便,在泥泞的黄河岸边砌石成阶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是这些石阶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桀骜不驯的黄河水淘掉,淹没到深不见底的河水中去了。黄河东去,时过境迁,大浪淘石,古迹荡然无存,而带石字旁的磴口之名却流传下来。

磴口县阿贵庙,清廷理藩院曾赐名“宗乘寺”,是内蒙古自治区12个重点寺庙之一。

阿贵庙位于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境内的狼山山脉西端的阿贵沟,依山隔水而建,海拔1500米,占地100公顷左右,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阿贵为蒙古语,意为“山洞”。阿贵庙因其四周的悬崖峭壁上有5个天然岩洞而得名,属藏传佛教红教派道场,尊莲花生为始祖,是内蒙古地区红教喇嘛的唯一的寺庙。寺内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依山势而建,宏伟壮观,殿堂内木雕斗拱,石刻盘龙,雕梁画栋,佛光熠熠。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像,配殿内供有红教派本尊达不仁和生像。

早在公元774年,阿贵庙一带就有人开始从事藏传佛教活动,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阿贵庙始建于清仁宗嘉庆3年(1798年),蒙古名为“杭瑞玛阿贵”,藏名为“拉西仁布·戛定林阿贵"”,俗称阿贵庙。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