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熊绶春怒摔电话:黄维到底在等什么,还不组织突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0:00 1

摘要: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最惨烈的阶段。国民党黄维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围困在双堆集,弹尽粮绝,士兵们啃着树皮、马骨充饥。第14军军长熊绶春站在战壕里,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语:“援军再不来,我们真要死在这里了……”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进入最惨烈的阶段。国民党黄维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围困在双堆集,弹尽粮绝,士兵们啃着树皮、马骨充饥。第14军军长熊绶春站在战壕里,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语:“援军再不来,我们真要死在这里了……”

就在几天前,他刚收到妻子从重庆寄来的信,信里写道:“家中一切安好,盼君早日凯旋。”他提笔想回信,却最终把信纸揉成一团——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回不去了。

熊绶春,1903年生于江西修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是国民党军中的少壮派将领。他作战勇猛,深得蒋介石器重,抗战时曾率部在滇缅战场与日军血战,立下战功。

1948年,他被任命为第14军军长,隶属黄维的第12兵团。淮海战役爆发前,他曾自信地对部下说:“共军不过是一群泥腿子,我们机械化部队一冲,他们就得溃散!”

熊绶春这话却实也有几分资本,此时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兵团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第十二兵团也是国民党嫡系部队出身,根本不是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部队可比的。然而,他没想到,自己即将面对的是解放军最坚韧的中原野战军。

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合围在双堆集。起初,熊绶春并不慌张,他认为凭借国军的火力优势,突围只是时间问题。 打不过还能跑嘛,大不了就是脸上不好看,话说回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战场上没这么多讲究。

也正是熊绶春心中的这种想法让他连续两次拒绝了解放军陈赓将军的劝降。陈赓将军和熊绶春是黄埔校友,解放战争原本就是国民党强行挑起的内战而不得人心,陈赓将军更不愿意看到当年的校友学弟继续将错误继续下去。只不过熊绶春一心负隅顽抗,根本不理会这位黄埔一期学长的良苦用心。

熊绶春有自己的骄傲和坚持,但是解放军的“壕沟战术”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解放军挖了无数纵横交错的战壕,步步逼近,国军的坦克、大炮毫无用武之地。

一天夜里,参谋长颤抖着汇报:“军座,粮食只够三天了,弹药也快见底……”熊绶春沉默良久,突然拍桌怒吼:“妈的!南京那边不是说空投补给吗?怎么连个影子都没有!”

援军补给迟迟未到,熊绶春也明白败局已定,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赶紧突围保全力量。然而作为兵团司令的黄维就是迟迟不肯下令,战场机会稍纵即逝,熊绶春眼看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而气得怒摔电话:黄维到底在等什么,还不赶紧组织突围!再这样下去,整个十二兵团就要被全歼了。

12月11日,黄维终于认识到再坚持下去就会被全歼,于是最终下令全军突围。熊绶春知道,这一次大势已去,这次突围也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

熊绶春当即集合残部,对士兵们喊道:“弟兄们,不想死的,跟我冲出去!冲出去才有活路!”然而,解放军早已经洞悉黄维兵团的一举一动,我军的火力网早已封锁所有退路。

生死存亡之际熊绶春带头冲锋突围,然而战场之上枪炮无眼,一颗炮弹在熊绶春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他的胸口。副官冲过来想扶他,他却推开对方,咬牙道:“别管我……带弟兄们走……”话未说完,便倒在血泊中。

战后,解放军士兵在清理战场时,从熊绶春的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封未写完的家书:

“吾妻如晤:

双堆集已被围困多日,援军迟迟不至,恐凶多吉少。若我不幸战死,望汝抚养子女成人,勿以我为念……”

然而这封信最终没能寄出去,寥寥几字成了熊绶春留给家人最后的遗言。

熊绶春的结局,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将领的缩影——他们大多出身黄埔,曾满怀报国壮志,却因腐败的体制、错误的战略,最终走向覆灭。

多年后,一位曾参与双堆集战役的解放军老兵回忆道:“熊绶春是个硬汉,可惜跟错了人。如果他早看清形势,或许能活下来……”

来源:胶东史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