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侠》石宝山的悲剧是否该他自己负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1:42 1

摘要:在《白眉大侠》中,“震巴蜀气吞山河”的石宝山可谓义薄云天,交友遍布武林。武林天榜排名第一的武圣人于和,还有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皆是他的挚友,金灯剑客夏遂良更是与他结拜为兄弟。若不出意外,石宝山在武林中可谓是威风八面,无人敢轻易冒犯。然而,正是这份张扬,最终为他

在《白眉大侠》中,“震巴蜀气吞山河”的石宝山可谓义薄云天,交友遍布武林。武林天榜排名第一的武圣人于和,还有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皆是他的挚友,金灯剑客夏遂良更是与他结拜为兄弟。若不出意外,石宝山在武林中可谓是威风八面,无人敢轻易冒犯。然而,正是这份张扬,最终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当年,金灯剑客夏遂良还只是江湖上名不见经传的镖师。一次保镖途中,他遭遇劫镖,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了石宝山。石宝山凭借极高的江湖威望,三言两语便从劫匪手中为夏遂良要回了镖。

石宝山不想做夏遂良的师傅,而是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传授他武艺。他发现夏遂良颇具武学天赋,便带他前往峨眉山拜见普渡。由于普渡已收了小剑魔白一子为徒,不愿再收,便把夏遂良推荐给了三师弟武圣人于和。

评书里说普渡不收夏遂良,是因为已收了最后一个徒弟白一子,不想再多收。个人认为,普渡看出夏遂良谦恭表象下的心高气傲与桀骜不驯,而白一子亦是如此,正所谓“一槽难拴二马”。大徒弟夏侯仁为人忠厚老实,另外两个徒弟是女性,夏遂良和白一子在一起,定会带坏其他徒弟,把峨眉山搅得鸡犬不宁。往坏处想,普渡或许早看出夏遂良心术不正,不甘屈居人下。与其留这不安定因素在身边,不如让他去折腾老三于和。

石宝山见老门长不愿再收徒,便带夏遂良去见武圣人于和。于和性格单纯,又是个武痴,见夏遂良是练武的好苗子,又看在石宝山的面子上,便收下了他。

夏遂良成为武圣人的弟子后,本性立刻暴露无遗,骄傲、任性、跋扈、虚荣、耳根子软,爱听好话,还对当年被普渡拒绝一事怀恨在心。

夏遂良感激老哥哥石宝山,却又惧怕面对他,毕竟当年的提携之恩重如泰山,他此生难以为报。

对于老好人石宝山的死,我们谴责夏遂良的不仁不义与昆仑僧的凶狠残暴。但换个角度看,石宝山就没有责任吗?

夏遂良被十七老群殴受辱后,他与上三门的矛盾已无对错之分,只有不死不休的争斗。在江湖上,意气和面子至关重要,没了面子就没了江湖地位。若武圣人于和低头认错,交出夏遂良,他的武林至尊地位便会不保。别人不会理解他大义灭亲,只会说他是因惧怕才让步,夏遂良也是这么想的。

“圣母婊”的石宝山没意识到这些。他一生太过顺遂,整个武林都给他面子,武圣人于和与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都对他礼让有加,何况夏遂良?他觉得夏遂良的一切都是自己给予的,自己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让他打狗,他不敢撵鸡。

石宝山仗着对夏遂良有恩,强行命令他停办三教评理大会。他没明白自己只是恩兄,并非亲爹,即便亲爹,也有儿大不由爷的时候。

石宝山先入为主地认定夏遂良错了,却没考虑如何调解夏遂良与上三门的矛盾,而是坚定地站在上三门一方。

石宝山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远离是非,各方都是朋友,既然管不了,就谁也不帮。谁作恶谁负责,最终自食恶果。

从夏遂良的角度看,不论正邪,都是自己护自己、师傅护徒弟。你石宝山是我大哥、师傅、恩人,为何不帮我,反而帮外人欺负我?

当夏遂良在恩情与本心之间抉择时,卧佛昆仑僧对石宝山下黑手,他还是顺从了本心,为报受辱之仇,宁我负天下,莫让天下负我。 石宝山就这样,在自己的“想当然”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以为自己的威望和恩情能让夏遂良言听计从,却没料到人性的复杂和江湖的残酷。

在江湖中,恩情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控制他人的枷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即便是受恩之人,也有自己的江湖准则和利益考量。

石宝山的死,是一场悲剧。他本是江湖中令人敬仰的豪杰,却因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对人性的误解,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而夏遂良,也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江湖啊,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和变数,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来源:千古风流云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