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推手”,在香港更是面临“高患病率、低控制率”的双重挑战——当地健康调查显示,约30%人群受高血压困扰,即便已确诊,仍有大量患者血压未达控制目标[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关注血压健康!
用药小妙招
整理:五五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推手”,在香港更是面临“高患病率、低控制率”的双重挑战——当地健康调查显示,约30%人群受高血压困扰,即便已确诊,仍有大量患者血压未达控制目标[1]。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香港玛嘉烈医院的冯志欣教授结合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2]与香港医疗实际,系统拆解了高血压个性化治疗的“香港路径”,为临床落地提供了清晰方案。
图 冯志欣教授汇报中(来自讲者PPT)
个性化起点:主动筛查,补上“漏诊短板”
ESC指南虽推荐“机会性筛查”*,但冯教授指出,香港医疗体系的特殊性让这一模式“不够用”——香港医疗以公立体系为主(覆盖90%患者,含公立医院、卫生署专科诊所),私立体系为辅(覆盖10%患者),但家庭医生概念普及度极低:无慢性病的人群常长期不就医,导致无症状性高血压患者大量漏诊,成为血压控制的“隐形障碍”。
*注:
·40岁以下成人至少每3年一次;
·40岁及以上成人至少每年一次;
·对于血压升高但目前未达到降压治疗风险阈值的个体,应考虑在1年内重复测量血压并进行风险评估。
图1 香港医疗系统(来自讲者PPT)
为此,冯志欣教授团队提出“主动筛查+公众教育+多学科支持”的立体方案,把筛查从被动转为主动:
图2 健康中心示意图(来自讲者PPT)
公众教育破认知:联合患者团体,定期举办高血压科普讲座;并通过报纸、电子媒体等渠道,向居民传递“高血压无症状也需控”等关键信息,让“主动测血压”成为共识。
区域健康中心搭闭环:政府主导设立区域健康中心,分布在香港各区域,居民可免费或低价进行健康评估与血压筛查。
中心配备多学科团队:若筛查确诊高血压,会立即转诊至全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为后续治疗“打基础”。
个性化核心:本土风险分层,AI让评估更精准
图3 2025ESC指南推荐(来自讲者PPT)
且ESC指南[2]新增“正常高值血压”类别(收缩压120-129mmHg/舒张压80-84mmHg),并建议通过“排查高危因素+风险评分”实现分层治疗,推荐使用SCORE2/SCORE2-OP风险模型来确定10年预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传统风险评估工具多基于欧美人群数据,与香港人群的遗传背景、生活习惯不匹配,易导致“风险误判”。
图4 P-CARDlAC适用于初级和二级护理模式(来自讲者PPT)
为解决这一问题,冯志欣教授团队正在联合香港大学启动“本土化风险分层工具研发”,其核心路径是使用“AI机器学习+本地患者数据”,开发出更具本地化的风险评估工具[如P-CARDIAC(中国人个性化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以助力进行风险预评估,并预测本地患者10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同时对于同场讨论中Ghana教授提出的建议,即是否应该建议患者尝试动态血压监测。冯教授表示,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确诊高血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准确诊断,更重要的是能让患者亲身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因为他们需要自己记录血压数据,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直接有助于提高服药和治疗的依从性——而依从性差正是控制血压时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宝贵的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在未来也极具价值,可以用于远程健康咨询。
而谈到后续治疗涉及到的转诊问题,根据指南[2]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当被转诊至高血压专科中心。目前香港正在积极建设这样的专科诊所和中心,虽然尚未完全普及。在这些专科诊所里,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排除“假性抵抗”、查明潜在病因并解决患者的依从性问题。只有在完成这些步骤并确认患者属于真正的难治性高血压后,医生才会考虑采用额外的药物,甚至是像介入治疗这样的进阶方案。
个性化实证:从200/100mmHg到110/65mmHg,案例见真章
为展现个性化治疗在控制高血压方面的重要性,冯志欣教授分享了一则典型临床案例:
病例信息:
女性,65岁,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哮喘和肥胖病史;右侧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L4/5椎体滑脱:已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因“血压持续难控”转诊至冯志欣教授团队——诊室测量血压高达209/110mmHg,且已服用多种降压药(阿替洛尔75mg/日,氯沙坦100mg/日,吲达帕胺缓释片1.5mg/日,螺内酯25mg/日),但患者因担心并发症而情绪低落,长期因背部疼痛保持久坐,形成“血压高→焦虑→久坐→血压更高”的负循环。
因此,对患者进行了个性化干预。
图5 患者个性化治疗前后指标对比(来自讲者PPT)
动态监测,确定血压难降病因:首先为患者安排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其平均血压为151/79mmHg,远低于诊室测量值——确诊为“白大衣效应”导致的“假性血压失控”,避免了“过度加药”的误区;
介入治疗,降基线: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团队为其实施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术后4个月复查动态血压:收缩压从151mmHg降至110mmHg,舒张压从79mmHg降至65mmHg,达到理想控制目标;
身心同调,建良性循环:血压改善后,患者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开始尝试游泳等轻度运动(此前因担心疼痛和血压升高不敢动);运动后体重逐步下降,进一步助力血压稳定,且目前仅需服用3种降压药(较术前减少)。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个性化治疗不仅要‘控血压’,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些看似‘非医疗’的因素,往往是打破治疗困局的关键。”冯志欣教授特别强调,该患者未使用任何精神类药物,情绪改善完全源于血压控制带来的信心提升。
小结
展望未来,高血压治疗将更加多样化也更加个性化:通过融合本土人群特点与患者实际需求,使用AI风险分层、家庭监测及专科转诊,实现精准干预。治疗也将超越单纯降压,更关注患者的心理与行为改变,最终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让血压管理真正高效、暖心且可持续。
参考文献:
[1]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2022). *Report of Population Health Survey 2020-22 (Part I)*.
[2]Eur Heart J.2024 Aug 30:ehae178(2024-08-30).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彬彬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