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籽粒饱满,色泽金黄。”9 月 11 日,达州市开江县永兴镇箭口垭村的千亩水稻示范片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水稻种植大户向建明拨开稻穗仔细查看,“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甘棠镇转洞桥村的稻田里,收割机穿梭其中,高效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
□刘凡 丁海生 文/图
“籽粒饱满,色泽金黄。”9 月 11 日,达州市开江县永兴镇箭口垭村的千亩水稻示范片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水稻种植大户向建明拨开稻穗仔细查看,“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当天,市农业技术专家团队来到田间,开展水稻实收测产验收工作,现场拿出亮眼的“成绩单”:示范田亩产864公斤,创下区域新高!向建明喜上眉梢:“我家水稻亩产比去年又增加100多斤!”
近年来,开江县始终将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牢达州农业发展大旗。
更稳固 点土成金“聚宝盆”
走进箭口垭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连片稻田一望无际。田成方、埂成线、渠相通、路相连,现代化灌溉设施分布有序。正在现场指挥收割的村合作社负责人蒋明说:“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不仅产量提高了,日常管理也更加方便。”
箭口垭村的变化,正是开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88%,实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全覆盖,“点土成金”的成效日益显著。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政雍表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他们集成推广“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依托示范片区带动大面积单产提升,配套完善渠系、产业便道等基础设施,有效破解“靠天吃饭”的难题。
2025年,开江积极参与“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建成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高产片10个、百亩攻关田5个。
主要粮油作物中,水稻26.39 万亩、玉米 20.42 万亩、小麦 1.87 万亩,预计2025年稻谷总产量将突破14万吨,粮食生产有望实现“20连丰”,真正让农田成为高产稳产的“聚宝盆”。
金秋九月,稻浪翻滚。向建明驾驶着大型收割机,在自家稻田里来回穿梭,一车车“小金米”很快装得满满当当,运往晾晒场地。
更高效 颗粒归仓“小金米”
望着刚刚完成收割的150亩稻田,向建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以前这一片地,我们全家得忙活大半个月。现在机器一转,两天就收完!”他兴致勃勃地介绍,人工收割一亩地至少要150元,而机械收割成本仅100元左右。
开江面对大面积水稻集中成熟所带来的收割压力,早准备、早行动。全县新增耕地机1744台(套)、播种机15台((套),并抽调技术骨干,选派农技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全力保障粮油作物高产稳产。
为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江以“五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同时,大力培育农机服务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开展从耕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截至2025年8月,开江县已建成9个农机服务组织,其中包括1个省级和1个县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共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1490台,小型机械37645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5.73万千瓦,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至76.8%。
尤其在该县“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粮食生产功能 区 ,农 机 通 达 率 已 达100%,主要农作物耕、种、防、收实现全程机械化,越来越多农户切身体会到“机器换人”带来的效益。
更绿色 智慧农业“金招牌”
在开江任市镇狮子庙村,旭和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站在刚收割完的田埂上,满脸喜悦。他管理的2400亩稻虾基地今年再获丰收,水稻亩产超1000斤,小龙虾亩产突破200斤。
“稻收关水,虾卖种稻,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季双收。”刘勇说,丰收之后,他们即将组织人员开展翻耕晒田、蓄水投苗等工作,为下一轮生产做足准备。
这样的“双收”佳绩背后,是开江稻渔产业系统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地成立稻渔产业研究院和水产发展中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全力攻克“沟田共生、平田轮作、立体生态”三大技术难题,为高效种养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我们最主要的种养模式是‘水稻+虾蟹’和‘水稻+油菜’。”开江县稻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曾斌介绍,如今稻鱼、稻虾、稻蟹等多种复合种养模式已日趋完善,全县稻渔产业规模达7.8万亩,亩产值达9200元,综合产值近8亿元,基本实现了“一亩田、万元钱”的目标。
开江还创新推出“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引入珍珠蚌养殖,形成“鱼-蟹-蚌”循环系统,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价值。目前,他们已与浙江13家企业达成合作,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珍珠产业园,助力打造“中国西部珍珠之乡”。
围绕“田城田品”品牌,开江构建起涵盖大米、板鸭、水产等126个系列的产品体系。其中,“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等6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江大闸蟹还连续四届荣获全国河蟹大赛金奖,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农业“金招牌”。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从“单一耕作”到“稻渔双收”,开江正以坚实的脚步走出一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