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千诗碑”的第九幅作品是元代“鲜于枢”所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由其子“鲜于去矜”所书“题跋”长卷碑,此幅作品是元代书法艺术瑰宝,其诗文背景与书法风格的交融体现了鲜于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其子鲜于去矜“题跋”是元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既体
“杜甫千诗碑”的第九幅作品是元代“鲜于枢”所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由其子“鲜于去矜”所书“题跋”长卷碑,此幅作品是元代书法艺术瑰宝,其诗文背景与书法风格的交融体现了鲜于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其子鲜于去矜“题跋”是元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既体现了鲜于氏家族的书学传承,又展现了元代文人题跋的文化意蕴与书法审美;其真迹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陵布衣等,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现存诗1455首,集于《杜工部集》。
一、鲜于枢草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卷碑部分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自号困学山民等,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著有《困学斋集》。
此诗杜甫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鲜于枢书写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释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榻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鲜于去矜行书“题跋”卷碑部分
鲜于必仁,字去矜,号苦斋,鲜于枢之子。“工诗好客,所作乐府,亦多行家语”。
此跋是鲜于去矜在元大德七年(1309年),释文:右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玉成先生使书,三易笔,竟此纸。海嶽公有云:今世所传颠、素草书,狂怪怒张,无二王法度,皆伪书。东坡亦谓:吴门苏氏所寶伯高书“隔簾歌以俊”等草非张书。诚然,枢作草颇久,时有合者,不敢去此语也。玉成先生以为如何?大德二年(1298年)九月晦日,困学民鲜于枢伯幾父。
总之,鲜于枢以草书诠释杜甫诗,不仅再现了诗文的悲悯精神,更通过笔墨的节奏、力度与空间布局,将文学意境转化为视觉艺术。其作品既是元代书法“尚古出新”的典范,也是文人书法中“诗书合一”的经典案例,展现了艺术与生命的深刻共鸣;鲜于去矜的“题跋”以行书诠释家族书学,既是对鲜于枢艺术精神的延续,又通过笔墨的节奏与章法展现了元代文人书法“法度与性情并重”的审美追求。其作品不仅是鲜于氏家族艺术传承的见证,更是元代书法史中“家法”与“时代”交融的典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来源:择成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