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锚定“农业强区”目标,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做优特色产业的同时,持续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
永安镇尚腾新村。
朝阳镇黄桷桥村村支书丁胜利手捧白乌鱼贺丰收。
永安镇新房村正园种植专合社葡萄丰收。
□谢越 文/图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锚定“农业强区”目标,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做优特色产业的同时,持续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市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1%;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
稻浪翻滚 稳产保供守牢“粮袋子”
金秋时节,市中区的田野间稻浪翻滚,广袤乡村处处涌动着丰收的热潮与发展的活力。在全安镇书房湾村,田野间弥漫着浓郁的稻香,现代化的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了收割效率。
种植户陆生一边指挥作业,一边难掩喜悦:“今年种的50余亩水稻,米质好、熟期早,亩产超1000斤,总产量预计达5万余斤。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几十亩,效率比人工快太多!”
近年来,市中区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工作,以现代化农机搭配优质耕地,吸引种粮大户投身农业;同时,组建粮油生产服务队推广良技良种,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指导农户科学防灾减损,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据统计,市中区今年上半年,小春粮食播面2.4万亩、产量0.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1.78%;油菜播面 9.31 万亩、产量1.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03%、4.6%;完成大春粮食播栽31.58万亩、油料播栽3.2万亩,为全年丰收筑牢根基。
鱼池欢腾 特色产业激活增收引擎
从稻田转向鱼塘,永安镇尚腾新村的白乌鱼良种场里,另一番情景正在上演。澄净的水池中,密密麻麻的白乌鱼苗灵活穿梭,工作人员正沿着池边查看水质,记录生长情况。
目前,白乌鱼良种场每年能培育一定数量的优质白乌鱼苗,除了供应市中区内的乡镇,还会销往周边县区。“我们和养殖户会达成合作共识,保证鱼苗品质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在回收环节也会给出合理价格,让养殖户放心养殖、稳定增收。”良种场负责人陈皓表示。
据了解,该良种场占地约175亩,是集“育、繁、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园区。未来,园区将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与功能布局。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生产“水花”2000 万到 3000 万尾,培育大规格鱼苗 600万尾,为白乌鱼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
庭院焕新 铺展村美业兴人和画卷
产业兴旺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而农村面貌的持续改善,则让宜居宜业的乡村图景从蓝图变为现实。
走进全安镇吼冲村大房子院落,平坦的村道连起一座座民居,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生机盎然,几位村民正坐在院坝里聊天,脸上满是惬意,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画卷徐徐铺展。
据了解,市中区2025年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计划对全安镇、凌家镇两个镇实施改造,具体涉及5165户户属设施和 88 个院落公共区域。截至8月底,户属设施完成5926户,完成率114.73%,院落完成86个,完成率97.73%。
不仅要“面子”新,更要“里子”实。市中区通过常态化开展“六净六顺”和“清杂去乱”行动、组建村级保洁队伍,持续夯实农村生活基础。如今,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
从田野里的稻穗飘香,到鱼塘里的盎然生机,再到院落里的欢声笑语,市中区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乡村既有“产业旺”的活力,又有“生态美”的底色。未来,市中区将继续深耕农业优势、扮靓乡村颜值,让更多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让这片希望的田野,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