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1日,抖音发布“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该计划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联动全国百所高校,并承诺投入超百亿的流量池,旨在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从课程培训、流量扶持到商业变现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探索内容创作的职业化道路。
当内容创作从“为爱发电”走向职业化,抖音正试图为年轻人搭建一条更稳固的快车道。
9月21日,抖音发布“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该计划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指导,联动全国百所高校,并承诺投入超百亿的流量池,旨在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从课程培训、流量扶持到商业变现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探索内容创作的职业化道路。
对于一个新人创作者而言,最难的莫过于“从0到1”的冷启动。内容没人看、涨粉慢、不懂变现,这“三座大山”劝退了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青创计划”瞄准的正是这些痛点。据计划运营负责人介绍,扶持将从三个核心层面展开:
技能支撑: 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共创《平台内容创作》等课程,并上线百余节抖音创作者的实战分享课,从理论到实践,系统性地解决“不会做”的问题。
流量扶持: 这是最核心的资源倾斜。计划将为新账号提供冷启动流量包,让优质原创内容进入专属分发队列,并优化涨粉模型,把视频更精准地推荐给目标用户。据估算,加入计划的创作者在冷启动阶段,涨粉效率预计能达到大盘自然流量的近5倍。
商业变现: 降低变现门槛是关键。计划将在“创作者伙伴计划”的基础上提供更多分成,并主动邀请青年创作者参与品牌商业合作,用更稳定的收入预期,为他们的创作“续航”。
从课程、流量、商业、社区到舞台,抖音正在构建一个全周期的孵化体系,扮演着“天使投资人”的角色,为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提供启动的第一桶金。
计划的价值,最终要由创作者的成长来验证。现场,几位青年创作者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这条路径的可能性。
从业7年的纪录片导演“木兰来了”,曾因一个50万预算的提案“流产”而陷入困境。转型抖音后,她用手机拍摄“那些上过热搜的女孩”系列,将单期成本压缩到5000元,却收获了千万级播放量和源源不断的品牌商单。今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实现了从“为爱发电”到“长久发电”的跨越。
专注翻拍语文课文的“郝家豁”团队,成员并非影视科班出身。他们靠着评论区的用户反馈不断迭代,甚至手工制作道具来复刻历史场景。当他们创作的《丰碑》视频被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时,内容创作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这些案例背后,是抖音试图传递的一个信号:只要内容足够优质,平台愿意提供阶梯,让创作者把爱好变成可以安身立命的事业。
自7月28日试运营以来,“青创计划”已吸引超过18万名青年创作者报名。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超过200位创作者达成了10万粉丝的里程碑,近50位突破了百万粉丝大关。一个关键数据显示:计划内账号达成10万粉丝的天数,比大盘平均水平提速了整整60天。
“快”的背后,是平台资源、方法论与个人才华的化学反应。抖音为“青创计划”画出了一张清晰的未来蓝图:预计到2026年底,将覆盖50万位青年作者,助力3万名新作者达成10万粉丝,并打造出100位标杆创作者。
对于抖音而言,这既是对创作者生态的长期投资,也是在为平台内容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而对于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来说,这或许意味着在传统的就业路径之外,一条更具想象力的职业选择正在被铺平。
这不仅是为平台寻找下一个“张同学”,更是在为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青年人,开辟一条全新的职业赛道。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