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黎平人彭汝鼐与云南武备学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1:16 1

摘要:彭汝鼐(1858—1918),字和叔,贵州黎平古城人氏,家住复述斋(今福寿街)。生于诗书之家,其父彭应珠以孝传家。汝鼐少时即存经世济国之志,饱读经书。因受父亲影响,汝鼐对兵术特别感兴趣,也颇有心得。光绪五年(1879)以拔贡入国子监深造,十二年后被朝廷派驻云南

彭汝鼐

丁巳(1917)《云南政报》:

“继襄勤公(岑毓英)后,滇省柱石惟和叔”。

杨祖华 | 文

阝 勹

廴 匚

彭汝鼐(1858—1918),字和叔,贵州黎平古城人氏,家住复述斋(今福寿街)。生于诗书之家,其父彭应珠以孝传家。汝鼐少时即存经世济国之志,饱读经书。因受父亲影响,汝鼐对兵术特别感兴趣,也颇有心得。光绪五年(1879)以拔贡入国子监深造,十二年后被朝廷派驻云南,治理边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为挽救甲午战败后的军事颓势,于云南推行新政,彭汝鼐在这种背景下奉命赴滇治边。彼时云南边防危机四伏,军事体系陈旧,彭汝鼐以“强兵御侮”为志,督办刚成立4年的云南武备学堂,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军事近代化改革,为滇军崛起奠定了基石。

云南武备学堂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云贵总督李经羲主持创办,是清末“新政”时期全国范围内首批设立的新式军事学堂之一。其诞生直接源于甲午战争后清廷对军事改革的迫切需求,旨在培养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军官,巩固西南边疆防务。

始建于1899年的云南武备学堂

学堂成立之初,仍沿用传统《纪效新书》等兵法典籍,训练方式与近代战争严重脱节。彭汝鼐到任后,大刀阔斧推行改革:

一是引入西式军事教育体系。他力主摒弃旧式操典,延聘日耳曼(德国)军事教官,引入普鲁士陆军训练模式,强调战术协同与实战演练。此举与当时清廷“师夷长技”的思潮相呼应,更直接推动了云南军事教育的国际化转型。

二是学科革新与教材编译。在原有步、骑、炮、工四科基础上,增设测绘、工程等新兴学科,并主持翻译《步兵战术辑要》等西方军事著作,将地形学、筑城学等理论纳入课程,填补了传统军事教育的空白。

三是师资网络构建。彭汝鼐广纳人才,不仅吸纳留日士官生(如唐继尧、李根源等),还注重本土教官的培养,形成中西结合的师资体系。其门下弟子唐继尧、顾品珍等人,日后成为滇军核心人物,印证了其“以教强军”的前瞻性。

彭汝鼐督办云南武备学堂的三年时间,恰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关键期。他以教育为犁,深耕西南边陲,将普鲁士军事体系与中国实际熔铸一炉,使滇军从地方武装蜕变为护国讨袁的中流砥柱。学堂培养的学员有护国战争将领马聪、黎平中潮人、北伐军师长伍文渊等,皆为清末民初云南军事力量的骨干。后来的滇军首领唐继尧曾提及“彭师督学严苛,尤重器械操演”,对恩师彭汝鼐评价甚高。

脱胎于云南武备学堂的云南陆军讲武堂

学堂 的改革成果在军事实践中迅速显现: 军事技术革新 通过测绘与工程学科的建设, 使 滇军首次具备现代战场地形分析与工事构筑能力,这在辛亥 “重九起义”中体现尤为显著——讲武堂学生军凭借精准战术部署,仅十余小时便攻克昆明 ; 军官素质跃升 唐继尧、顾品珍等毕业生将西式战术思想带入滇军,使其在护国战争中展现出远超北洋军的组织纪律性 , 以少胜多击溃袁世凯部 ; 军事思想传播 彭汝鼐主持编译的教材不仅用于武备学堂,更被推广至西南诸省新军,间接影响了民国初年的军事教育格局。

实际上,彭汝鼐在云南武备学堂推行 “实战化、专业化” 的治学 理念 。 1906年,学堂更名为“云南陆军小学堂”,成为全国陆军小学体系的一部分。1909年,武备学堂正式改制为云南陆军讲武堂,部分师资与教学资源被整合其中。虽经两次改制,彭汝鼐的治学理念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为其后来的 辉煌埋下 了 伏笔。 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规模、影响力上远超武备学堂,培养了一大批推动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其本身更成为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的策源地之一。彭汝鼐之 名虽隐于史册,但滇军之魂、讲武堂之光,皆可溯至这位 “隐身”的改革先驱。

离开讲武堂后的彭汝鼐,继续以务实精神治理边疆。 1905—1908年间总摄大关、主政大姚,他竭力推动民族和睦,发展农业,开发矿产;1909—1911年间执掌昭通,他制定《缉匪章程》,首提“胁从不究”。 丁巳( 1917)《云南政报》 这样赞 誉 他 : “ 继襄勤公后,滇省柱石惟和叔 ”(继总督、巡抚 岑毓英 之后,云南的柱石就算彭汝鼐了) 。

图文排版/山大王

文字内容/杨祖华

图 片/系 统

来源:健康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