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名医生被曝遇袭!同行评价的边界、多病共存患者的处置与医院安保的底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21:20 1

摘要:今天(9月22日),不同社交平台的多名网友发布消息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王某某因医患纠纷遇袭。疑似案发现场显示,王医生浑身是血,倒在地上,医生和护士在一旁急救。

愿每个医务人员在医院里,都能被善意理解、被规则守护,平安来,平安回。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嘴角上扬

今天(9月22日),不同社交平台的多名网友发布消息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王某某因医患纠纷遇袭。疑似案发现场显示,王医生浑身是血,倒在地上,医生和护士在一旁急救。

网友发布的信息显示,事发地点为医院门诊骨伤/关节相关诊区。当日上午,一名复诊患者进入诊室后将门反锁,把在场的主治医生、跟诊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一名就诊患者一并困在诊室内,随后持刀具实施无差别攻击。网传信息称“跟诊的也被砍”“医生伤情最重”,并出现“医生已抢救无效”等说法(具体情况有待警方通报)。当日下午,相关信息在社交平台持续扩散。消息传出,医疗圈一片哗然。知情网友发布的聊天记录同时质疑“安检是否到位”“如此长度刀具如何带入”等问题,并提到嫌疑人此前在多地接受膝关节相关手术/处理,期间曾听到对既往手术的否定性同行评价,或成为激化矛盾的诱因之一。

知情网友发布的聊天记录

据知情者透露,王医生伤情严重,目前仍在抢救中。

公开资料显示,王医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官网信息显示,王教授为博士后、主任中医师、博导,其专注中医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30余年,中医临床能力优异,学术水平位居行业内领先水平。

据潇湘晨报消息,记者在向当地派出所求证时,证实王教授遇袭一事属实,目前,当地卫健局医政科正在处理

目前,关于该事件的更多信息还有待警方及医院的进一步通报。但就目前网络热议的几个点,我们有必要做一下探讨。

一、慎重评价同行治疗方案

多少医生泪,源于同行嘴。一直以来,医疗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互相兜底,不揭短。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慎重评价同行治疗方案,给“第二诊疗意见”装上刹车与方向盘

任何极端个案的发生往往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叠加疼痛、功能障碍、时间与金钱损耗,患者处于高度脆弱状态。此时,任何带有否定色彩的结论式评语(如“做坏了/没做好”)都可能被患者理解为“有人要为痛苦负责”,进而放大对立。

我们在医学院校学习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曾在课上给出这样的告知:要慎重评价同行,特别是给出负面的评价,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当前,在这个稍显急躁的时代,很多医生都开通了自媒体账号,有些人为了抬高自己身价,会有意无意的贬低同行的治疗方案。

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对于治疗方案不认可的情况,更稳妥的做法,是以“病情—证据—风险—选择”的结构化表述替代价值判断:先客观呈现检查与并发症,再基于最新指南阐明可选路径与不确定性,并邀请患者共同决策。对于需“纠偏”的处置,建议统一表述为“基于新增资料/当前证据,更推荐××方案”,同时附上随访与再评估节点,避免把医学不确定性转嫁为人际冲突。必要时由医务/法务或医患沟通专员在场,形成“专业建议+情绪托底”的双保险。如此做法,既可守住学术诚实,也会降低语言伤害的概率。

二、对“高危患者”须前置警惕

多病共存 + 经济拮据 = 情绪与风险双高。

通俗的来说,医生应该是很会“见人下菜”的。以笔者自己为例,我在门诊接诊过一个脚臭了的老年患者。这位患者的爱人、女儿坚决不陪同其就诊,于是老人身揣一个月退休金独自来到医院就诊,并要求医生必须为其保肢。笔者当时接诊时,凭第一印象判断,这个患者为“高危人群”。于是,抓紧与相关医院领导联系,给患者免挂号费,免费换药,动用医院“120”免费送其回家,同时让安保人员围成一圈,全程录像,并将录像进行留存,避免家属到时候来医院闹事。现在回想,这很可能避免了一个恶性医疗事件的发生。

从医多年,笔者越发感受到:门诊的医生,除了技术过硬,应该情商与院内关系也要到位,能够识别高危患者,并且能够要在关键时刻得到医院领导支持。

门诊应把风险识别前移:由分诊完成红/黄/绿分层,红黄档直转MDT门诊或日间评估,并同步开立疼痛管理与心理/社工转介;对需要再手术或长期康复者,提供“花费—疗效—时间”三轴告知与分期方案,减少因经济压力引发的敌意与误解。对连续抱怨、反复冲突或出现威胁性言行者,依流程启动心理危机评估 + 安保预警,把矛盾消化在早期、院内。

三、医生可感知的安全防护

此次的悲剧再次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医院安保”上。

笔者建议,把安保从“设备在场”升级为“体系有效”,并给医生可感知的防护。

关于安检。建议建立三层安检(院门—门诊楼入口—重点科室抽检),明示禁限带目录与二次人工核验;对被标记为高风险的复诊人员,实行“警务室—安保—社工—门诊”四方联动迎检。

关于诊室。诊室做“可脱困化”改造:外开应急门把、一键报警联动、观察窗与可视化走廊、医生座位靠近出口并留出逃生三角;楼层设置快反点位与60秒响应SOP(锁梯/关门、分流、就地避险),按季度开展情景演练(含反锁、劫持、冷兵器场景)。

关于安全边界。同时落实零容忍执法:对持械、威胁、跟诊滋扰等行为即时报警与取证,形成可预期的安全边界;对受冲击医护与见证者提供心理急救(PFA)与复工评估。

只有当安检流程可执行、警情联动可落地、个人防护可感知,医生的职业安全才不再依赖“运气”

写在最后

我们终究是在为“人”一起努力:

为那个疼得睡不着、口袋也发紧的病人少走弯路;

为那个忙到深夜、盼着回家陪孩子的医生多一层踏实;

也为站在诊区门口等消息的家属少一点心惊。

把话说得更温和些、把证据讲得更清楚些、把安保做得更牢靠些,让“慎重的同行评价、前置的风险识别、可感的安全防护”不只是纸上的原则,而是每一次问诊、每一张告知、每一次警铃里的真实存在。

责编|Atai Zelda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出院前一天,他偷偷做了这件事后突发大咯血险丧命……丨医起推理吧

国家卫健委:今年年底前,全国97%地市必须开设这个门诊! | 医脉政事儿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