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都出来喊话了,说这“桦加沙”可能是2018年“山竹”之后,深圳要面对的最强台风。“山竹”当年的威力大家估计还记着呢,树倒一片、停水停电是常事,这次官方提前预警,看来是真得认真对待。
台风桦加沙要来了,深圳喊大伙儿囤3天物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最近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都出来喊话了,说这“桦加沙”可能是2018年“山竹”之后,深圳要面对的最强台风。“山竹”当年的威力大家估计还记着呢,树倒一片、停水停电是常事,这次官方提前预警,看来是真得认真对待。
台湾省已经这样了
目前全市已经启动应急机制,公安、水务、城管这些部门都动起来了,路上能看到不少防汛沙袋堆着,小区物业也开始发通知提醒大家注意。
特别强调,家里得提前备好至少3天的物资:
饮用水按每人每天4升算,不光喝还得简单清洁;
吃的选耐放的即食食品,像压缩饼干、罐头这些;
有老人小孩或者慢性病的,常用药千万别断档。
应急包也得整一个,手电、充电宝、少量现金都带上,万一断电断网,手机没电可就麻烦了。
除了囤货,没事别瞎溜达,海边、河边、低洼地这些危险地方躲远点。门窗记得加固,网上说贴“米”字胶带能防玻璃碎,阳台那些花盆、晾衣架赶紧收进来,掉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这句老话听着像爷爷辈的唠叨,实则是历经千年摔打出来的生存密码。
就拿2021年河南暴雨来说,那会儿郑州不少小区断水断电,超市货架空得能跑马。
提前备了桶装水、压缩饼干的家庭,好歹能在家煮碗泡面,没这意识的,只能蹚着齐腰深的水找便利店,回来一身泥不说,货架早被抢空了。
所以这不是瞎操心,是真能让日子不至于瞬间垮掉的底气。
深圳这次喊囤3天物资,正是把这老智慧装进了现代防灾手册:灾害从不按天气预报的剧本走,多备瓶水、几包干粮,就少点暴雨里追着外卖小哥跑的狼狈,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实在的负责。
这是桦加沙重创菲律宾
要说这应急管理的差距,看看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操作就明白了。
就拿美国2005年那场卡特里娜飓风来说,飓风登陆前三天,政府还在慢吞吞发“自愿撤离”通知,结果数万人被困在洪水里,超市货架早就空了,加油站排起几公里长队。
更离谱的是,联邦应急管理局的救援物资,愣是在仓库里躺了一周才送到灾区,那会儿灾民都快把树皮当压缩饼干啃了。
卡特里娜飓风
对比之下,深圳这边台风还在路上呢,社区已经挨家挨户发防御手册,连小区物业都贴心提醒阳台花盆。
美国还在争论要不要动用国民警卫队,咱们这边3天物资清单都被网友做成表情包刷屏了。
这哪是简单的“囤货”,分明是把未雨绸缪刻进了城市治理的DNA里,毕竟灾害面前,少点事后诸葛亮,多点提前诸葛亮,才是真的对老百姓负责。
在我看来,深圳这波囤物资的提醒,也是给总想着「台风哪有那么凶」的人敲警钟。
别总觉得小题大做,真等风雨来了,外卖软件崩了、超市关门了,哭着找水喝可就晚了。
响应号召不是给政府添麻烦,是自己给自己留后路,你多备包饼干,救援人员就能少跑一趟,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实在的担当。
老祖宗那句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叮嘱,到今天听来依旧是顶用的实在话。
深圳此次的物资储备提醒,远不止是台风来临前的临时“备战”,更像是给城市安全上了堂“实战课”。
从社区发手册到超市广播循环提醒,这些看似琐碎的操作,其实是给城市安全装上了预警雷达。市民多一分储备意识,灾害来临时就少一分慌乱,社区应急响应也能更从容,毕竟,总不能指望救援队既送水又捡阳台掉的花盆吧?
若细细思索,这次不光是喊你囤货,更像是场全民参与的防灾演练。大爷大妈不再是抢打折鸡蛋的架势,而是按4升/人/天算,我们家三口得12升。
当年的山竹
当年的山竹
追溯起来,这也不是深圳首次展现如此强烈的“未雨绸缪”意识。
从山竹过后全市排查老旧房屋,到每年汛期前社区组织的应急演练,再到现在把3天物资储备变成生活常识,这座城市其实一直在悄悄攒安全经验值。
归根结底,天灾从不按常理出牌,你跟它赌“这次肯定没事”,输了可能就是一家人的安危。
深圳喊大家囤物资,不是制造恐慌,是给每个人发了张“安全底牌”。
当越来越多人习惯出门看天气预报,家里备应急包,这座城市才算真正把防患未然刻进了骨子里。
到那时候,别说台风“桦加沙”,就算再来个什么“榴莲”“菠萝蜜”,咱们也能拍着胸脯说,没事,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不必与灾害硬碰硬,只需用最实在的准备,守护最安心的日子。
来源:曹小灵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