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峰教授:超越传统ADC,双抗药物破局EGFR-TKI耐药困境!|2025 WCLC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21:16 1

摘要: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尽管EGFR-TKI的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耐药问题尤其是第三代药物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仍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以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代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突破耐药困境的新希望。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癌罕见靶点研双抗ADC Iza-Bren初露锋芒!

整理:Key

在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尽管EGFR-TKI的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耐药问题尤其是第三代药物耐药后的治疗策略,仍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以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代表的新型疗法逐渐成为突破耐药困境的新希望。

为此,医学界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方文峰教授,就Iza-Bren(BL-B01D1)这一全球首创EGFR×HER3双抗ADC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中的I/II期研究设计及其亮眼临床数据,以及其双靶点机制在克服耐药和增强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本文特将精华内容进行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Q1关于Iza-Bren(BL-B01D1)单药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EGFR 突变 NSCLC 的 I/II 期研究结果,能否请您分享该项研究设计?截至目前,该研究获得了哪些亮眼数据?

方文峰教授:

在EGFR突变NSCLC的治疗领域,患者经EGFR-TKI治疗耐药后,特别是第三代EGFR-TKI药物耐药后,临床上存在极为迫切且尚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针对这一临床困境,我们开展了关于Iza-Bren(BL-B01D1,一种EGFR×HER3双抗ADC)单药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的I/II期研究。

截至2024年12月5日,共入组171例EGFR突变NSCLC患者,分别接受以下剂量治疗:

2.0 mg/kg(n=5)、2.3 mg/kg(n=22)、2.5 mg/kg(n=122)、3.5 mg/kg(n=2)、4.5 mg/kg(n=9)、5.0 mg/kg(n=8)和6.0 mg/kg(n=4)。中位随访时间为15.4个月。

截至目前,该项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数据。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57.9%,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为47.4%,疾病控制率(DCR)为81.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8.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4.8个月。在既往接受过EGFR-TKI治疗但未进行化疗的2.5 mg/kg(D1D8Q3W)剂量组患者(N=50)中,疗效更为优,ORR为66.0%,cORR为56.0%,DCR为90.0%,中位DoR为13.7个月,中位PFS为12.5个月,中位DoR为13.7个月,OS尚未达到。

安全性方面,Iza-Bren耐受性较好,血液学毒性多为1-2级,3级以上事件可通过剂量调整和支持治疗有效控制。值得一提的是,通常EGFR-TKI治疗后常见的间质性肺炎(ILD)风险在此次分析中发生率较低,为0.6%(仅1例),这对于体质较差的肺癌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些积极的研究结果,目前已经迅速开展了III期临床研究,我们满怀期待Iza-Bren能够早日上市,为更多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生存获益。

Q2Iza-Bren作为双特异性ADC,其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靶点EGFR抑制剂或其他ADC药物,在克服耐药机制和增强抗肿瘤活性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方文峰教授:

Iza-Bren作为一种双特异性ADC,其创新性地采用同时EGFR和HER3的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靶点EGFR抑制剂或其他ADC药物,在克服耐药机制和增强抗肿瘤活性方面具备一系列独特优势。

在既往的ADC药物研发历程中,绝大多数为单克隆抗体ADC(单抗ADC)。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单抗ADC在肿瘤治疗中的有效率仅约30%,且多数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终点而宣告失败。这主要是因为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中,其表面受体的表达水平和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单靶点的单抗ADC仅能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的单一受体发挥作用,对于那些不表达或低表达该靶点的肿瘤细胞则无能为力,从而限制了其抗肿瘤效果。

EGFR和HER3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肿瘤细胞同时高表达EGFR和HER3,且二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信号交互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和转移,并参与肿瘤耐药的形成。Iza-Bren作为全球首款双抗ADC,通过同时结合EGFR和HER3,可有效阻断二者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从多个环节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从理论层面分析,同时靶向EGFR和HER3能够更全面地覆盖肿瘤细胞群体,克服因肿瘤异质性导致的治疗抵抗。即使部分肿瘤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EGFR,但可能高表达HER3,反之亦然,Iza-Bren依然能够发挥靶向杀伤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治疗的覆盖范围和有效性。

从实际研究数据来看,在针对靶向耐药且未接受化疗的患者群体中,Iza-Bren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这提示在EGFR-TKI治疗进展后、尚未进行化疗的阶段尽早介入BL-B01D1治疗,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此外,临床数据充分表明,Iza-Bren在克服肿瘤耐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无论是从临床前对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的机制研究,还是从实际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数据来看,都高度支持在临床上开发双抗ADC相较于单抗ADC更为有效,能够更好地克服肿瘤异质性所带来的治疗挑战,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 择和生存获益。

专家简介

方文峰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肿国家重点实验室PI、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青年人才”

“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CSCO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Fang WF, et al. Phase Ⅰ/Ⅱ Study of iza-bren (BL-B01D1)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GFR Mutated NSCLC. 2025 WCLC. Abstract OA10.03.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