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审慎论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实践。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教育行业因其独特的人才培养功能与知识传播属性,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具有基础性、
引言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审慎论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实践。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教育行业因其独特的人才培养功能与知识传播属性,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然而,教育系统在参与碳中和实践时,面临着育人理念滞后、课程体系割裂、设施能耗刚性等现实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教育行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面临的部分问题和实现路径,为教育机构深度参与低碳转型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引。
一、碳中和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平均温度长期持续急剧上升和随之而来发生的如冰川的融化、海平面急速上升以及干旱洪水和干旱风暴等多种极端气候事件持续频繁的发生,对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自然生存及环境、经济发展、能源供应安全、粮食储藏安全保障和世界人们共有的安全健康的福祉保障等多方面都日益产生着了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全球性威胁,为了有效积极地应对世界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风险、达到在《巴黎协定》原则下将当前全球的温升度控制稳定在2℃以下的减排目标各国正纷纷着手采取行动,削减人为增加的直接碳物质排放,同时逐步增加通过自然燃烧或直接人工排放吸收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燃烧能力以真正实现碳质排放增量与总碳质量吸收存量的相对平衡,即减碳或中和。
我国于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排放是指某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等,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二、教育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挑战
(一)经济成本不足和管理系统缺乏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资源。使用太阳能时使用的光伏电池板、高效率的程序设置、改善基础设施等,需要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升级,对教育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如今的部分教育机构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规划,很难有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全球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管理面临环保改造的压力。
(二)创新能力不足和供应链短缺
创新能力不足,学校在低碳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推出创新性管理措施。能源消耗大。学校对电力、燃气等传统能源的消耗较大,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供应链风险。供应链中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不足等风险对学校造成影响。政策变动风险,就如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为了加强防范,我国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措施。对学校管理造成影响。"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学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当前行业现状和挑战,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产业协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拓展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共同推动学校管理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为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三)高校碳减排碳中和意识不强
推动中国碳达峰、碳集中控制和环境教育,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在某些高校上开设一门相关专业课程或者单独设立那么几个与其相关专业的专门学科,更重要考虑的则是促进高等教育整体理念方式的变革。高等教育发展不完全应当仅是单纯任务型性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而还应该始终立足于世界百年以来未有之更大变局之中的中国当下,在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中来进行我国教育科学发展之方向性重大的深刻变化,教育之理念要从单纯以教育人类成长为研究中心逐渐向教育以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为科研中心转变。
三、教育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途径
(一)加强绿色低碳教育
将绿色环保低质碳理念教育融入大教育学体系,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广泛的开展各项绿色低碳环境教育实验和教育科普示范活动,充分发挥各大学生协会组织形成的志愿者队伍等的社会作用,开展系列环保相关主题实践等活动。加强基层领导干部专题培训,发挥各高校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并加强服务的分阶段、多层次组织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讲清国家政策要点,深化地方领导干部自身对中国碳达高峰及碳中问题和环境保护工作等重要意义、紧迫性、科学化、系统化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升当代大学生队伍对于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素养层次和基本业务能力。
(二)打造高水平科技公关平台
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公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放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科研育人,鼓励高校实施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大力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科研和人才培养团队,以大团队、大平台、把项目支持高质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层次培养。
(三)加快紧缺人才培养
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目标,推动高校加快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培养,服务大容量、长周期储能需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针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尽快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为未来技术攻坚和产业提质扩能储备人才力量。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鼓励相关院校加快建设碳金融、碳市场和碳管理等紧缺教学资源,在共建共管共享优质自愿基础上,充分发展现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
(四)深化教融合协同育人
鼓励加强校企合作或联合创新培养,支持境外相关国内高校联合与我省国内部分能源、交通工程和绿色建筑工程等优势行业里的知名大中型跨国公司和一批专精和特长新的企业单位深化开展学术合作,针对国内外企业人才需求,联合设计制定研究生培养指导方案,探索开展各具产业特色优势的国内外不同产业层次之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国家重点产教技术融合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完善科技部产教,融合试点平台、试点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针对各重大学科领域,加大项目建设经费投入管理力度,积极引进探索人才培养合作培养机制,提升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质量,促进相关科技成果高效快速对接转化。支持大学组建碳达峰集中区和大学产教研融合共同发展示范联盟,鼓励行业与高校一同组建联合成员企业,根据本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区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较好地组建一批相关区域产业或者区域行业高校集团与高校企业的联盟,适合高校联合欧洲相关地区国家集团组建的跨国大学联盟,促进产学研目标共用、技术共享、人才互换。
四、总结
全国政协原常委秘书兼专职副执行秘书长、我国教育学会常务原副主席朱永新认为,碳中学习和高等教育要更注重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朱永新我们认为要推动绿色碳中和高等教育就需要我们从中国基础教育推广到全球高等教育,无论我们是编写教材、教育的内容体系还是修订高等教育课程大纲,都应该要进一步突出高等教育绿色环保的核心理念,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准体系。在我国基础教育进程中努力推动亿万中小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正确的消费方式理念,养成科学绿色教育的健康消费模式。此外,制定碳排放量减少目标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教育机构应该积极行动,推动碳中和工作的落地,为构建低碳环保的未来做出贡献。
作者:
郭元佳,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陈俞瑜,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国际经济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