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从营养角度看,优质主食比如全谷物、杂豆、薯类,就像身体的电源稳压器,这是因为它们富含碳水和膳食纤维,血糖生成指数(GI)相对低,可以给大脑和肌肉长时间稳定供能,饭后血糖也不易“坐过山车”[1,2]。
这两年减脂圈刮起“少主食、多蛋白”风:米饭靠边站,鸡胸和蛋白粉成了主角。很多人把它当成更“干净”、更快瘦的吃法。
但我想先按个暂停键:流行不等于真的好,饮食摄入比例失衡常会带来看不见的“账单”。至于具体藏着哪些坑,我们来一一说清。
一、少吃主食,血糖更不稳定
▲图:摄图网
这几年为了好身材和减肥,不少人把米饭、馒头“降级”,觉得主食越少就越瘦。
可从营养角度看, 优质主食比如全谷物、杂豆、薯类,就像身体的电源稳压器,这是因为它们富含碳水和膳食纤维,血糖生成指数(GI)相对低,可以给大脑和肌肉长时间稳定供能,饭后血糖也不易“坐过山车”[1,2]。
中国营养学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分别建议每日总能量50~65%、45%~60%来自碳水,更贴合长期代谢需要[1]。
当主食被一刀砍掉,大家反而会想吃更多油脂和大块肉,这就容易导致总热量不降反升,至于蛋白质,部分还会被拿去当“柴火”烧补充所需热量,修复与免疫反而更易出问题。
再说主食里的纤维,它除了包裹着葡萄糖减缓入血外,也能被肠道细菌发酵成短链脂肪酸,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与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相关[1,3]。
所以粗粮里的纤维缺位,肠道细菌缺吃少喝,发酵的短链脂肪酸会变少,胰岛素敏感性就可能会降低,增加高血糖风险。
证据也很直观。
2020 年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纳入近20万人、长期随访发现,全谷物摄入更高跟2型糖尿病风险更低显著相关[4]。
而 2024 年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上,超过 10 万人的前瞻性研究也显示,整体升糖指数/升糖负荷越高,糖尿病发生风险越往上走[2]。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纤维,遗憾的是国人的人均纤维摄入量只有10.4克[5],这跟国人谷物供能持续走低关系很大。
简单来说,主食不是坏人,把“好主食”留在餐桌上,血糖更稳、肠道更开心、身体更省心。
二、主食少了蛋白多了,更快衰老
▲图:摄图网
主食吃得少了,很多人会想靠高蛋白吃到饱,鸡胸肉、大虾、牛肉、蛋白粉轮番上桌,仿佛吃得越多,身材越好身体越棒。
可蛋白更像修房子的砖和水泥——用的科学适量顶用,堆太多则会把梁压弯。
科学家把小鼠分成2组,结果很直观:蛋白特别高、碳水很低的那组寿命更短,而蛋白稍低、碳水适中的那群更耐用、活得更久[6];
在人群随访里也看到类似信号:中年阶段如果长期把蛋白吃得很高,尤其是多来自动物性蛋白,总体死亡和部分疾病风险会上升[7]。
另外,蛋白分解会产生一堆含氮“废水”,长期远超需要量,肾脏就得一直加班清理,对本来肾功能就不稳的人尤其不友好。而且蛋白占太多还会“挤走”蔬果全谷的份额,纤维和抗氧化物不够,身体的“保养工”就难按时到位。
成年人按体重算,大约0.8~0.83克/公斤/天就能满足基本需要[8],把它平均到三餐,比一次性猛灌更管用。
拿60公斤成人举例,每天蛋白质摄入大约55克:除了每顿吃一小碗主食外,再来上一掌心瘦肉、1 个鸡蛋、2 盒奶、四五块麻将大小的豆腐、五只虾就差不多了。
记住,高蛋白不是“越多越抗老”,会吃才是关键——分散到三餐、肉蛋奶豆搭配吃,既有力气,也更耐用。
三、 主食少饱和脂肪多,心血管受累
▲图:摄图网
有一种饮食就是主食吃得少到极致,它就是生酮饮食。就算没有那么夸张,主食吃的少的人,大多倾向于吃肉,国人又钟爱猪牛羊这些红肉,它们都富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0 年的系统综述,纳入了15项RCT,对超过5.9 万人随访了 2 年多,结果把饱和脂肪酸换成不饱和脂肪酸,就是少吃黄油、奶油、肥肉、椰子油,多吃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坚果和深海鱼,综合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21%。[9]
因此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脏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在内的权威组织都建议,要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
▲截图来自:世界卫生组织[10]
中国营养学会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跟世界卫生组织一样,建议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膳食总能量的10%。
对于无需减肥的女性,日常喝上2包全脂奶、1个鸡蛋、2两猪瘦肉,摄入的饱和脂肪酸(16克)就接近每日能量的 8.5% 了,如果减少主食,再增加猪牛羊肉,饱和脂肪酸直接超标。
四、怎么吃,才真的健康?
▲图:摄图网
第一步,请把好主食请回桌。
主食主食,就是主要的食物摄入来源,日常能量大约一半来自碳水更合适(45%~60%)[1],优先全谷、杂豆、薯类,让大脑和肌肉有稳定“电力”,饭后血糖也更稳。
把膳食纤维凑到一天约25~30克更理想,燕麦、全麦面包、糙米、玉米、红薯、豆类都算数[1]。
其次,别让蛋白充当主角,当好“修理工”就行。
按体重算每天约0.83g/kg,分到三餐更好,来源上动物+植物搭配,少加工红肉,多选鱼禽蛋奶和大豆制品[9]。
实操上,一餐用“半盘蔬菜+¼盘主食(粗细搭配)+¼盘优质蛋白”的简单盘餐法就能落地。
早上全麦面包配鸡蛋和豆浆,中午糙白米拼饭配鱼或鸡胸,晚上番薯或玉米加豆制品和一大盘时令蔬菜;加餐用坚果或酸奶也很友好。
外出就餐先定主食质量(糙白米拼、全麦饭团、土豆/玉米),再配清淡蔬菜和一份优质蛋白;运动日在训练后补一小份蛋白+主食(如一杯奶配根香蕉),更利于修复。
想管住血糖,与其“减主食”,不如“换主食”,多用全谷替代精白米面。
一句话总结:饭要吃对、纤维到位、蛋白按量不抢戏,粗细搭配、三餐分散,既顶饱又省心。
参考文献
[1] EFSA NDA Panel. Scientific Opinion on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for carbohydrates and dietary fibre[J]. EFSA Journal, 2010, 8(3):1462. doi:10.2903/j.efsa.2010.1462.
[2] Jenkins D J A, et al. Association of glycaemic index and glycaemic load with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mega cohorts of more than 100 000 participants[J].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2024. doi:10.1016/S2213-8587(23)00344-3.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y diet[EB/OL]. Geneva: WHO, 2020-04-29.
[4] Hu Y, Ding M, Sampson L, et al. 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BMJ, 2020, 370:m2206. doi:10.1136/bmj.m2206.
[5]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 版)
[6] Solon-Biet S M, McMahon A C, Ballard J W O, et al. The ratio of macronutrients, not caloric intake, dictates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ging, and longevity in ad libitum-fed mice[J]. Cell Metabolism, 2014, 19(3): 418-430. doi:10.1016/j.cmet.2014.02.009.
[7] Levine M E, Suarez J A, Brandhorst S, et al. 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J]. Cell Metabolism, 2014, 19(3): 407-417. doi:10.1016/j.cmet.2014.02.006.
[8] EFSA NDA Panel. Scientific Opinion on Dietary Reference Values for protein[J]. EFSA Journal, 2012, 10(2): 2557. doi:10.2903/j.efsa.2012.2557.
[9]Hooper L, Martin N, Jimoh OF, Kirk C, Foster E, Abdelhamid AS. Reduction in saturated fat intake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0, Issue 5. Art. No.: CD011737.
[10]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althy-diet
作者:谷传玲、Ada
编辑:小薛营养师
来源:营养师谷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