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一日三测、饭前饭后,扎得指头像筛子,心情像过山车,这到底是养生还是“自虐”?不少糖友,天天拿着血糖仪,搞得比股票盯盘还紧,一天不测就焦虑,测得多了更焦虑——高了怕死,低了怕晕,正常也怕“是假象”。
问题是,这种天天扎的操作,是“必要”,还是“过度”?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扒一扒“天天测血糖”这件事背后,到底是科学,还是“被吓大的仪式感”?答案你可能不爱听,但一定得听——因为你不是仪器,你是人。
先讲个真实的事儿:2022年在河北邯郸,一位65岁的老大爷因血糖“忽高忽低”,每天测7次,结果把自己测进了焦虑症门诊。医生一看:血糖其实挺稳的,是心不稳了。
那谁告诉他要每天测那么多次的?没有人,是他自己“听人说”的。
实际上,“一天测几次”不是一刀切的死规定,而是“看人下菜碟”的个性化操作。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糖尿病协会都明说了:血糖监测要因人而异,别搞成“仪式主义”。
说白了,就一个核心条件——
如果你的血糖已经稳定控制超过3个月,且你没有频繁低血糖、不用胰岛素、不乱吃药、不乱吃饭、不乱发火,那么你真的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
什么意思?一句话总结就是:
血糖稳 + 人不作,就不用天天扎。
来,具体点说,满足以下这些条件之一,就能“减负”:
· 口服药物控制良好、近3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达标;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7%,且近3个月无明显波动;
· 无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
· 没有新换药、调整剂量、或者注射胰岛素;
· 饮食、作息、情绪都保持稳定,不搞“暴饮暴食+熬夜+发飙”三连击。
如果你全中,那恭喜你,血糖监测频率可以从“天天扎”降为“每周1-2次”,甚至只测“空腹+随机”就行了。
这和“躺平”没关系,而是“科学节俭”。
别高兴太早,底下这些情况,测得少了就是“玩火”:
· 正在调整药物方案或刚确诊不久的糖友;
· 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是多次注射方案的患者;
· 经常餐后血糖高或低血糖发作的人群;
· 有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
· 生活习惯不稳定,经常熬夜、吃宵夜、喝酒、情绪大起大落的“血糖刺客”人群。
不测?可以,那你就等着血糖“悄悄夺权”。
从西医角度来说,血糖监测的意义不只是“知道数字”,而是“了解趋势”。就像炒股不是看一天涨跌,而是看K线图。
临床上有三类血糖值最关键:
· 空腹血糖(FPG):反映基础代谢状态;
· 餐后2小时血糖(2hPG):反映胰岛功能;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水平。
如果这三项都稳,天天测就有点“用牛刀杀蚊子”了。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者可每周测1~2次;胰岛素治疗者则需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多次监测。
中医讲“阴阳平衡,五脏调和”,对血糖的关注,是从整体出发,不是被一个数字牵着鼻子走。
《黄帝内经》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话放到今天糖尿病管理上,就是:别靠扎指头来“求安心”,靠自己把生活调顺了,血糖自然就顺了。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在脾胃、肾、肺,多因阴虚燥热、脾虚湿困、肝郁气滞等致病。调脾、养阴、疏肝,是治本之道。
天天测血糖,有时像是“围着井打水”,水是打到了,心却越陷越深。
很多人测血糖测到神经质:一高就紧张,一低就慌张,活成了血糖的“奴才”。
这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母,明明是老太君,却被一堆丫鬟小厮团团围着,动也动不得——你是人,不是数据的傀儡,别活成数字的奴隶。
血糖仪是工具,不是老佛爷。它帮你发现问题,不是天天盯着你“找存在感”。
给你一个“聪明人测血糖”的参考思路:
· 新诊断期:餐前、餐后、睡前各测一次,连续1~2周,摸清规律;
· 药物调整期:餐前+餐后重点餐测,确认药效;
· 稳定期:每周测2~3次,选空腹+餐后,不要都扎早饭;
· 突发异常:如情绪波动、感冒、饮酒、熬夜后,适当增加监测;
· 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这是你“长期表现”的终极成绩单。
监测,不是“越勤越孝顺”,而是“越准越有效”。
2021年,江苏无锡一位72岁糖尿病奶奶,每天测血糖达8次,连夜尿后也要测一次。结果因长期焦虑、睡眠不足,血糖反而波动剧烈,最后住院治疗。
医生会诊后发现:她的病不是“糖”,是“怕”。
调整策略后,一周测2次,反而血糖稳定,心情也轻松了。
这不是个案,是“人被数字绑架”的典型。你不是血糖表演赛的选手,别把自己活成压力机器。
《庄子·逍遥游》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你想要血糖稳,先得心不乱。天天测血糖,不一定是健康的体现,可能是“健康焦虑”的外化。
真正的管理,是——饮食知节,起居有度,情志调和,药不乱吃,饭不乱吃,心不乱跳。
中医讲:“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气之散则死。”你若把精气神都耗在数字上,就跟拿着金锄头种石头地,累了自己,苦了肝脾。
人生不是靠扎指头活着,是靠把生活过顺了,血糖才顺。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2. 《糖尿病治疗与监测指南》,2021,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3. 《黄帝内经》《庄子》《伤寒论》《素问·评热病论》
4.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调理方案研究》
5.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自我管理建议手册》,2022年版
6.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例公开报道,2021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布衣道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