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欢喜有人愁,入侵生物到底该如何对待? | 农经观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20:56 1

摘要:他养殖美洲牛蛙近七年,现有养殖基地五十亩,投入资金超过三百万元。相较于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等其他养殖蛙类,美洲牛蛙抗病能力强,生长迅速,养殖周期一般为八个月,且亩产极高,最高可达五万斤,每亩利润最高可达十万元以上”。

黄昏将至,江西赣州宁都县的黄老板从县城急着往家赶,要赶着天黑之前,提前准备好美洲牛蛙的喂食。

他养殖美洲牛蛙近七年,现有养殖基地五十亩,投入资金超过三百万元。相较于黑斑蛙、虎纹蛙、棘胸蛙等其他养殖蛙类,美洲牛蛙抗病能力强,生长迅速,养殖周期一般为八个月,且亩产极高,最高可达五万斤,每亩利润最高可达十万元以上”。

牛蛙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近年来,牛蛙养殖快速发展,产量逐年攀升、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业产值不断增长。

晚上八点多,三百公里外的深圳福田区香蜜公园,中科院的王博士和中国水科院珠江所的几个科研人员,也正打着手电筒在调查美洲牛蛙。这种来自北美洲的牛蛙喜欢在夜间活动,既是养殖界的美食,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一旦放生或逃逸就会造成危害。

(美洲牛蛙调研现场)

根据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发布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像美洲牛蛙这样具有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有59种。

那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到底是怎么来的?给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带来了哪些难题?具体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警惕

外来入侵物种的多维渗透

外来入侵物种和外来物种不同,外来物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是指起源地不在本国地域上的物种。只有那些进来就赖着不走,而且对我国生物生态安全带来威胁,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才叫外来入侵物种。

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我国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然途径,我国陆地边境线长,始终存在着外来入侵物种随气流、水流等自然途径传入的风险。另一种是人为途径。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外来入侵物种随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等无意传入的情况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非法引进饲养“异宠”、违法违规放生等新情况也不断出现。

南京七桥瓮花鸟市场,市民小沈正仔细挑选红耳彩龟(俗称巴西龟)。他从小就很喜欢饲养小龟,尤其是红耳彩龟,他觉得红耳彩龟好养,比其他龟颜色鲜艳好看,价格还便宜。而且红耳彩龟还会跟人互动,让人能感受到养宠物的乐趣,所以他前前后后买了不下百只。

(红耳彩龟)

和小沈一样爱好的人还有很多,而红耳彩龟是很多人购买水生爬行类宠物的首选。据统计,目前我国年保存红耳彩龟雌性亲本数量200多万只,雄性亲本数量近70万只,苗种产量超过2500万只。

而红耳彩龟和牛蛙一样,也是世界最具威胁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同样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一旦被放生进入自然河湖,将严重威胁本土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属于需要重点防范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另一种需要重点防范的外来入侵物种齐氏罗非鱼,一开始则是被人们当作经济养殖鱼类特意引进来的。齐氏罗非鱼由于个体小、生长速度慢等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养殖品种引入我国后,很快被更优良的品种尼罗罗非鱼替代。淘汰下来的齐氏罗非鱼却意外地演变成了自然水域的入侵者,并不断由南方两广向北扩散。

由南到北

不断被突破的生态链

在南京从事医疗行业的小薛有个特殊爱好,空余时间喜欢在网上看各个地方的水下摄像头慢直播。2023年以来,他观察了来自长江上游的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贵州乌江流域、浙江千岛湖地区、广西右江、广东北江的水下摄像头,均出现了齐氏罗非鱼的身影,意味着原本只在广东广西生活的齐氏罗非鱼已经扩散到长江上游,很快齐鲁晚报也报道了济南大明湖齐氏罗非鱼泛滥的情况。齐氏罗非鱼有水中蝗虫之称,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力和繁殖能力,与很快会侵占本土鱼类的食物和栖息地,导致本土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与齐氏罗非鱼一样往北扩散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湖北宜昌市远安县处于长江以北,而以往福寿螺的主要危害区处于长江以南,面对福寿螺的突然入侵,当地一时之间无法应对。

福寿螺食性杂,偏好啃食水稻、莲藕、茭白等经济作物及水生植物茎叶,受害严重的水生植物减产近50%,本地田螺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只要福寿螺大量出现的地方,本地田螺基本灭绝,而且福寿螺还污染、恶化水质,它高繁殖力和缺乏天敌的特性加剧了生态系统失衡。

经调查,福寿螺在湖北远安的扩散,其源头是当地茭白种植企业从浙江等地引进茭白时混带的福寿螺幼体和卵块。再往北,河南省罗山县的福寿螺也与当地的水生经济动物引种直接有关。而在更北的北京等地,近年来也有发现福寿螺的相关报道。

北京继续往北,《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榜上有名的长刺蒺藜草让内蒙古东部的牧民苦不堪言。长刺蒺藜草的刺苞成熟后又硬又锋锐,很容易挂在人的衣裤及牛羊的皮毛上,除了降低皮毛质量,人畜皮肤被刺伤的部位还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而且刺苞被牛羊等牲畜误吞食后会造成肠胃穿孔,严重的可致其死亡。

不仅伤人还影响环境,长刺蒺藜草入侵后能够迅速繁殖扩散,形成大面积单一优势群落,造成本地土著植物被挤压抑制,慢慢就消失了。

科尔沁草原深处的监测站,科研人员展示着触目惊心的数据:长刺蒺藜草入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原生植被区下降45%,风蚀速率提升3倍。长刺蒺藜草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形成绵延数十公里的“绿色荒漠”,其尖锐刺苞导致放牧效率降低60%,牧民阿古达木家的羊群因误食刺苞伤亡率上升至12%。

从水域到陆地,再到都市萌宠,外来入侵物种的多维渗透正对我国生物生态安全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客观对待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作为

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印发《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实施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为全面摸清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家底”状况奠定了基础。

黄宏坤是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的首席专家,在他看来,这场普查,是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由被动防御到主动作为的一个典型:“以前我们没有普查数据,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只能像救火一样‘打乱仗’,哪有物种冒出来就去灭哪儿。现在我们掌握了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能够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开展防控灭除等措施,实现‘一种一策’精准治理。”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但是在黄宏坤等专业防治人员看来,对待外来入侵物种也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入侵物种本身的特性“因物制宜”“变害为宝”。

比如,有些外来入侵物种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就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洲牛蛙。

美洲牛蛙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丰富,据赣州宁都黄老板介绍,美洲牛蛙养殖已在当地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蛙苗、饲料和药品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的购买,到成蛙的销售等产业链条一应俱全。上下游产业不仅给美洲牛蛙养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保障,还提升了当地从业人员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比如,有些外来入侵物种,在特定区域,也能发挥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作用,像前面提到的长刺蒺藜草。

长刺蒺藜草虽是牧场的“荆棘难题”,但也可成为大漠的“绿色脊梁”。长刺蒺藜草喜好沙土和耐干旱耐贫瘠的特性,让它能在其他植物都不能生长的干旱沙地活下来,起到非常好的固沙作用。在这些生境中,长刺蒺藜草无害而有益。

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外来入侵物种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宝藏”。一旦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区域,外来入侵物种就成了“破坏王”。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外来入侵物种,更好的趋利避害,需要不断去探索、总结。

主动有为的防控外来物种入侵,还有一个关键点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每一个人提升防范意识做起。

2022年8月,河南汝州抓捕鳄雀鳝的直播行动吸引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抽干一座湖,围捕两条鱼,三千万人见证的“抽湖捕鱼”行动换来了大众对“人为放生和弃养”外来入侵物种的警觉,放生和丢弃鳄雀鳝现象明显减少。

(广州市民移交鳄雀鳝给科研机构)

从深圳湾到科尔沁,从黄浦江到雅鲁藏布江,中国正以空前的决心编织着的生物安全防护网。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全链条防控体系得到加强。针对红火蚁、草地贪夜蛾、福寿螺等物种实施系列专项行动,组建了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科技支撑团队,举办了近20场综合治理活动,总结形成了一批集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等于一体的防控技术模式,多措并举,减缓和控制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和危害程度。

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博弈,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不仅关乎14亿人的生存发展,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情守护,需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携手并肩一起阻断入侵和扩散之路。

作者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顾党恩

编辑 | 赵宁宁

栏目主理人 | 曾丽清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纷纭现象,在繁杂信息中,精准提炼关键要点,《观三农·农经观察》以专业视角,为您深度解读 “三农” 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农经观察》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原创栏目,版权归其所有。

来源:农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