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俄战争是一九0四年开打的,而赵老翰上关东是一九o五年春天,正值日俄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奉天进行决战!双方奉天会战后,沙俄败退至四平街火车站一线布防,和日本军队进行对峙。一直到当年的八月,美国出面斡旋,日俄双方停战,并在美国签订了和约,史称《朴茨
日俄战争是一九0四年开打的,而赵老翰上关东是一九o五年春天,正值日俄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奉天进行决战!双方奉天会战后,沙俄败退至四平街火车站一线布防,和日本军队进行对峙。一直到当年的八月,美国出面斡旋,日俄双方停战,并在美国签订了和约,史称《朴茨茅斯和约》。
赵老翰告别了父母、妻子和弟弟和妹妹,踏上了去关东的路。同行的还有几个屯亲。路上艰难险阻只有走上了才晓得,即便如此再难再险也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当然,出息与发财的梦想,也是走上关东的精神支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因为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成为当地人瞩目的榜样的时候,或说让人望尘莫及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在心里产生妒嫉了,因为已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不能不让人敬仰。此时,天纵奇才的赵老翰还没有想到自己会成这样的人,那时,他还在敬仰别人,只是暗暗下决心,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京东刘家那样的人,也让世人瞩目。当然,此时的赵老翰还没有想到上关东艰辛,梦想要发财的路很长,还需要自己有坚定的毅力,等待发财机会的到来——有命才能发大财。
从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闯关东成了时尚,若是遇有灾害年,那就会成群结队奔向关东,到那里躲避自然灾害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到了民国期间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就是军阀割据混战,使当地人民难以在此生存,只好逃荒到关东,也就是现在的东北。故曰:“闯关东”!
因而,闯关东的主体是农民,他们为逃避天灾、人祸。既然是来闯关东落脚在哪里就没有具体目标、地点。只要闯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场,就会落脚谋生。所以,最终目的能活下来,才是闯关东的目标,而闯关东其实就是逃亡。而上关东就不同了,一般到关东什么地方,想干什么,这在来前都已经计划好了的。他们来的目的明确就是想做买卖,出息、发财才是他们的目标。当然,无论是闯关东还上关东都需要克服种种困难,突破千难万险,才能实现自己目的。
且说,赵老翰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最远也就是到过乐亭县城。离开家乡时不时地朝家乡方向观看。直到看不见了,这才咬了咬牙,把粗大的辫子往脖子上缠绕起来,迈着坚定地步伐向关东方向走去。赵老翰有一个明确目标,那就是到爷爷父亲赵裕德住地方的镇子——怀德县赫林子。
离开家不久,赵老翰就看到一条宽阔的大河横在眼前,这是乐亭人民的母亲河——滦河。小时候他曾到这条河的下游玩过,也听过这条河的许多传说。
乐亭县方面有关资料介绍说:这条有名的滦河古时称濡水,发源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一座海拔达2206米的山上。古名渜水,因发源地有众多温泉而得名。渜后讹为濡。濡、滦音相近,后唐朝演化为滦,元朝又称“御河”或“上都河”。反正众多的泉水顺着燕山山脉顺势而流,可以说燕山山脉对滦河的形成和流向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从燕山腹地流出来的滦河,每当下雨季节,滦河水势暴涨,形成湍急河流还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带。最让人骇然的是,好端端的一条河,大水过后在泥沙不断堆积下,会在下次的汛期时,前次造成的河床淤积,就会阻挡河水,河流不得不哪儿低就往哪淌,顺势而下,导致河流多次改道。因河两岸很容易被河水冲破,乐亭县一带就有了“糠帮、沙底浪荡河,想从哪过从哪过。”的歌谣。
1丶网上搜的图片借用,告知不可用即删除。2丶请不要随意改编本人写的东西。
来源:蘑菇说事儿